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等死模式”,就是說人往往都糾結于一個“做or不做”的問題,例如糾結于是否考公務員,因為考怕考不上、不考又不甘心;再或者糾結于是不是換個職業通道,因為換怕比不上人家專業的、不換又覺得目前自己前途渺茫……就這樣,天天為了“To Be or Not To Be”煩惱,結果陷入一個“等死模式”:越糾結,越沒有時間和信心;越沒有時間和信心,就越不敢為目標付諸行動。
看了這個文章,我很有感觸。因為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這樣的實例。很多向我咨詢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朋友,他們都在為“做or不做”的問題猶豫不決著,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會被自己假設的一個未來困難PASS掉,就這樣,蹉跎著,反復著,時間一點點消逝著。
“做or不做”真的很難嗎?其實我們還年輕,還有率性而為的資本,“做or不做”,只是一個選擇,盡管選擇權在你自己,但是,你要保證你的選擇會讓你比現在更快樂、更無悔,這才是成熟的標志。那么,與其讓生命和機會在等待中逝去,還不如放手一搏,畢竟破繭才能成蝶。
一個人為了是不是上研究生糾結著,他想上,但又憂慮,說“3年后,讀完研究生,我就30了”,我說,“其實,讀不讀研究生,3年后,你都30了。關鍵在于3年里你個人的最大價值……”
最后借用《戰勝拖拉》的作者尼爾·菲奧里在書中的一句話:“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于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來自于因最后時刻所完成項目質量之低劣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于因為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的悔恨。”
上一篇:為何你實現不了你的目標? 下一篇:最易催生蟻族的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