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通典》的性質與得失

            時間:2024-08-26 18:24:58 經濟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通典》的性質與得失


            《通典》問世迄今已經1190年,人們對它是一部什么性質的書,認識很不一致。在當時,“頗詳旨趣,而為之序”的李翰就為其“知之者甚稀”而“長太息”。兩宋的數百年間,大都“習焉不察”,皆“以類書目之”[①]。陳振孫雖然認為“非類書”,卻又以其“載古今制度沿革”而視之為“典故”[②]。至明,始謂“政書”。近代以來,稱之典制史,為當今多數學者沿用。其實,稱其為制度史也是“習焉不察”。《通典》分九門,兵、邊防兩門根本不記“古今制度沿革”。尤其“邊防”一門,所記周邊政權,相當于紀傳史中的“四夷傳”、“外國傳”。這表明,《通典》一書的性質并未被真正揭示出來。
            近幾年,對于《通典》的研究中,曾有高度肯定其為“那個時代歷史家對客觀歷史之認識所達到的最高成就”的評價,觸及到該書的性質問題。遺憾的是,卻沒有更加明確和深入的論證。本文特地提出這一問題,與同仁討論。

            【《通典》的性質與得失】相關文章:

            企業的性質03-26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得失 啟示與前景03-07

            論監護的性質03-18

            戰略營銷的性質淺析11-17

            探析戰略營銷的性質03-19

            論行政取締的性質03-20

            懸賞廣告的性質辨析03-24

            普通程序簡易化與庭前證據展示制度的得失03-24

            淺談煤系地層巖石的性質03-23

            矩陣函數的性質及其應用03-07

                    <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飘沙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