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上博四札記(一)
1.“交交鳴烏”“烏”字原從鳥從於,“於”乃“烏”字省體,《龍龕手鑒》有從鳥從烏之字,為“烏”字俗體,則簡文確當為“烏”字。然而根據一般的常識,“烏”雖然有孝鳥之名,但是俗語中所說的“烏合之小保瑢?洱R集的“烏”,沒有什麼好印象,似乎不該是詩歌歌詠、起興的對象。《管子·形勢解》也說:“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交。烏集之交,初雖相驩,後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善不親。’”而且,說烏集在水渚,也比較少見。不過,似乎在當時南方,就有這樣的一種“烏”,以食江渚之蝦爲生,飛翔的姿態還很優美。《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越王夫人乃據船哭,顧鳥鵲啄江渚之蝦,飛去復來,因哭而歌之曰:‘仰飛鳥兮烏鳶,凌玄虛號翩翩。集洲渚兮優恣,啄蝦矯翮兮雲間。任厥兮往還。妾無罪兮負地,有何辜兮譴天。颿颿獨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又哀今(吟)曰:‘彼飛鳥兮鳶烏,已迴翔兮翕蘇。心在專兮素蝦,何居食兮江湖。徊復翔兮游颺,去復返兮於乎!始事君兮去家,終我命兮君都。中年過兮何辜,離我國兮去吳。妻衣褐兮為婢,夫去冕兮為奴。歲遙遙兮難極,冤悲痛兮心惻。腸千結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願我身兮如鳥,身翱翔兮矯翼。去我國兮心搖,情憤惋兮誰識!’”[1]原來,有一種水鳥,是河烏科中的褐河烏,“褐河烏通軆幾乎純黑褐色……棲息於山谷谿流間,多成對活動,也見於大江沿岸……能在水中遊泳和潛水。”[2]《交交鳴鳥》為佚詩,考慮其詠“烏”的特色,有可能是南方人作的詩。2.《曹沫之陳》簡9:“ ”此字李零先生隷定為“
”此字李零先生隷定為“ ”,讀為“沒”。廖名春先生有進一步的分析,指出“沒身”為古代習語,此“沒身”(歿身)乃殺身之意[3]。形近字又見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2末,上下文為:“
”,讀為“沒”。廖名春先生有進一步的分析,指出“沒身”為古代習語,此“沒身”(歿身)乃殺身之意[3]。形近字又見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2末,上下文為:“ ”,釋為“抎”。《說文·手部》:“抎,有所失也。《春秋傳》曰‘抎子辱矣。’從手云聲。”簡文“抎而弗利”即有所失而不利。[5]張光裕先生認爲:疑即“及”字……“及而弗利”猶言“及其位而不牟私利”也。[6]李零先生釋為“沒”:“沒”,原不釋。案此字原無水旁,但從字形看,實即“沒”字所從,這裏讀為“沒”或“歿”,是身死命終的意思。這兩句,“身窮”對“沒”,“不貪”對“弗利”,乃互文見義。[7]周鳳五釋為“約而弗利”[8]。張桂光先生指出:從字形上分析,疑即《說文》訓“入水有所取也,從又在
”,釋為“抎”。《說文·手部》:“抎,有所失也。《春秋傳》曰‘抎子辱矣。’從手云聲。”簡文“抎而弗利”即有所失而不利。[5]張光裕先生認爲:疑即“及”字……“及而弗利”猶言“及其位而不牟私利”也。[6]李零先生釋為“沒”:“沒”,原不釋。案此字原無水旁,但從字形看,實即“沒”字所從,這裏讀為“沒”或“歿”,是身死命終的意思。這兩句,“身窮”對“沒”,“不貪”對“弗利”,乃互文見義。[7]周鳳五釋為“約而弗利”[8]。張桂光先生指出:從字形上分析,疑即《說文》訓“入水有所取也,從又在 ”字。原辭當釋為“身窮不均,
”字。原辭當釋為“身窮不均, 而弗利,窮仁矣哉!”意謂身居極位而不求均沾利益,身沒(或隱退)亦不智笏嚼??媸僑蕵O了呀!”也是文從字順的。[9]陳斯鵬:“抎”極可能是“損”字異體。《說文·手部》:“抎,有所失也。”又“損,減也。”二義本通。《戰國策·齊策五》:“(齊宣王)曰:‘寡人愚陋,守齊國,惟恐失抎之。’”鮑彪注:“抎,失也。”《字彙·手部》,“損,失也。”則抎、損同訓。又云、員上古音相同,常可通作。《書·泰誓》:“雖則云然。”《漢書·李尋傳》顏注引云作員。《郭簡·緇衣》“云”皆作“員”。又古國名“鄖”,異體作“
而弗利,窮仁矣哉!”意謂身居極位而不求均沾利益,身沒(或隱退)亦不智笏嚼??媸僑蕵O了呀!”也是文從字順的。[9]陳斯鵬:“抎”極可能是“損”字異體。《說文·手部》:“抎,有所失也。”又“損,減也。”二義本通。《戰國策·齊策五》:“(齊宣王)曰:‘寡人愚陋,守齊國,惟恐失抎之。’”鮑彪注:“抎,失也。”《字彙·手部》,“損,失也。”則抎、損同訓。又云、員上古音相同,常可通作。《書·泰誓》:“雖則云然。”《漢書·李尋傳》顏注引云作員。《郭簡·緇衣》“云”皆作“員”。又古國名“鄖”,異體作“ ”。《說文》:“鄖,漢南之國。”朱駿聲《通訓定聲》:“鄖,字亦作
”。《說文》:“鄖,漢南之國。”朱駿聲《通訓定聲》:“鄖,字亦作 。”包山楚簡屢見:“
。”包山楚簡屢見:“ 司馬”,“
司馬”,“ ”,也即“鄖”。又曾侯乙墓竹簡“云軒”與“圓軒”異文。然則云、員作為聲符也可互作。準此,抎、損當是一字之異構。《說文》立為二字,未當。此簡“抎而弗利”也即“損而弗利”。[10]劉釗先生亦讀為“損”[11]。可以看出,李零先生僅是字形隷定同張桂光先生,前後的觀點未變;而黃德寬、徐在國、陳斯鵬、劉釗先生則都從施謝捷先生的觀點考釋;其它的考釋意見罕有贊同者。很明顯,考釋此字,需要將上博、郭店兩處簡文都解釋通。《唐虞之道》上文的“身窮不均”,考釋者頗多。所謂的“身窮”,本為合文,疑當從包山楚簡、天星觀卜辭、望山一號墓卜辭中相近之合文,釋為“躬身”。“均”字原從里形從勻,當從勻聲,疑讀為“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指出“旬”從勻省聲),《蒼頡篇》:“徇,求也。”《廣雅·釋言》:“徇,營也。”“躬身不徇”,是說唐虞之道是禪讓,受禪者自身決不主動營求。“
”,也即“鄖”。又曾侯乙墓竹簡“云軒”與“圓軒”異文。然則云、員作為聲符也可互作。準此,抎、損當是一字之異構。《說文》立為二字,未當。此簡“抎而弗利”也即“損而弗利”。[10]劉釗先生亦讀為“損”[11]。可以看出,李零先生僅是字形隷定同張桂光先生,前後的觀點未變;而黃德寬、徐在國、陳斯鵬、劉釗先生則都從施謝捷先生的觀點考釋;其它的考釋意見罕有贊同者。很明顯,考釋此字,需要將上博、郭店兩處簡文都解釋通。《唐虞之道》上文的“身窮不均”,考釋者頗多。所謂的“身窮”,本為合文,疑當從包山楚簡、天星觀卜辭、望山一號墓卜辭中相近之合文,釋為“躬身”。“均”字原從里形從勻,當從勻聲,疑讀為“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指出“旬”從勻省聲),《蒼頡篇》:“徇,求也。”《廣雅·釋言》:“徇,營也。”“躬身不徇”,是說唐虞之道是禪讓,受禪者自身決不主動營求。“論文出處(作者):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論語》臆說
真偽·是非·先后*——柳宗元以來的《文子》研究綜述
【讀上博四札記一】相關文章:
《三德》與《黃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03-19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質探析03-01
上博藏竹書《恒先》試解03-26
大蒙古國的行尚書省和札魯花赤03-05
讀上博五札記03-05
研究通訊衛星上的開關設置問題(一)03-07
碩博選題生意經11-15
微博營銷論文參考文獻05-12
微博對新聞的媒體影響分析論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