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析克林霉素的臨床副作用和防治措施
摘要: 克林霉素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國上市以來,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應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異常,最嚴重的是偽膜性腸炎(PMC)。最近報道國產磷酸克林霉素不良反應發生率9.4%[2],在惡性腫瘤放療后繼發肺部厭氧菌感染患者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3]。預防和減少克林霉素副作用的發生已成為臨床治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關鍵詞: 克林霉素;臨床副作用;預防措施
克林霉素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國上市以來,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應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異常,最嚴重的是偽膜性腸炎(PMC)。
1 克林霉素的臨床副作用
1.1 胃腸道反應 胃腸道反應是克林霉素最常見、發生率最高的反應,口服和肌注均可發生。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偽膜性腸炎(PMC)致最嚴重的并發癥。腹瀉的發生率因診斷不同差異較大,約2%~20%,常見于用藥后的4~9h,可能與藥物直接刺激和腸道正常菌群紊亂有關。單純性腹瀉與PMC出現與否并不相關,前者通常短暫,及時停藥一般可自愈。現已證實PMC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產生的毒素所致,其發生率各地報道不一,為0.01%~10%[4],據流行病學調查,298例患者應用克林霉素后,3.4%的患者發生腹瀉,無一例診斷為PMC,而另一報道表明,應用克林霉素的患者10%發生PMC,口服引起PMC的發生率比注射給藥高3~4倍,而且老年及危重患者中常見。典型的病理往往在給藥后4~6h出現發熱、腹痛、腹瀉,大便成黏液膿血樣。大便涂片可見紅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直腸鏡檢可見結腸黏膜有白到黃色濁斑,又是伴有明顯的潰瘍,與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表現相似,偽膜多由多形核白細胞、纖維素及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而單純性腹瀉其鏡檢僅見輕度水腫而無感染征象,活檢也未見異常。另外,PMC并發癥與劑量無關,通常不超過1周,如診斷拖延,往往造成病情嚴重。
1.2 過敏反應 口服、肌注或外用克林霉素均可引起皮疹、蕁麻疹、瘙癢,高過敏性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見于對青霉素過敏者)[1]。國外有兩份早期資料(25年前)表明,應用克林霉素有25%的患者發生皮疹。但最近芝加哥Zazur等[6]在一個三級服務中心用有關醫學資料進行克林霉素過敏性調查:從1995年4月~1997年4月由3896例克林霉素注射者只有14例(0.47%)發生不良反應,而后又發現其中7例是由于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引起。因此得出結論:克林霉素的過敏反應發生率比25年前報道的數字少得多,發生率
【探析克林霉素的臨床副作用和防治措施】相關文章:
探析路面水毀成因與防治措施03-21
探析砌體結構裂縫原因及防治措施03-18
探析平菇畸形原因及防治措施03-18
探析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03-18
探析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03-18
探析談鋼筋混凝土梁裂縫的防治措施01-15
探析鉆孔灌注樁施工中質量缺陷及防治措施03-26
論樓面裂縫的分析和重點防治措施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