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經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語故事1
蚍蜉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螞蟻。這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五十多倍的東西,被人們評為“大力士”,從此,螞蟻就驕傲起來了,到處找對手比力氣。
螞蟻向老牛挑戰:“老牛,咱們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老牛生怕踩死螞蟻,連連后退,忙不迭地說:“我認輸,我認輸!”
螞蟻得意地大喊大叫:“我勝利了,我打敗了老牛!”
螞蟻又去找大象挑戰:“大象,咱倆較量一下,看看誰的力氣大!”
大象好容易才看清楚面前正在大喊大叫的螞蟻,小心翼翼地直往后退:“我比不過你,你贏了!”
螞蟻這下更得意了,吹著喇叭到處宣揚:“我的力量最大,我打敗了老牛,又戰勝了大象!”
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路邊的一棵大樹吹得直搖晃。
成語故事2
【拼音】fù fū luò máo
【典故】恪大笑。射發一矢,拂脊;再一矢,磨腹。皆附膚落毛,上下如一。晉·范亨《燕書》
【釋義】比喻賦閑無正事可干。
【用法】作謂語、補語;指無正事可干
【結構】聯合式
【押韻詞】讒口囂囂、鳩占鵲巢、鬼抓狼嚎、瑟弄琴調、八竿子打不著、磨墨吮毫、山川相繆、利析秋毫、得勝回朝、人無剛骨,安身不牢、......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賈堅字世固,善于射箭。烈祖聽說他的箭術高超想親自試驗他,就牽一頭牛放在百步的地方,讓賈堅射它。賈堅說:年輕時可能射不中,現年老正好可中,就射一箭,剛好擦背而過,再一箭貼肚皮而過,附膚落毛。第三箭正中牛心
【成語示例】丁卯之秋事,附膚落毛,失諸正鵠,遲回白門。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小引》
成語故事3
視死如歸
注釋:視:看待。歸: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曾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被鮑叔牙婉言拒絕,他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于是齊桓公就向管仲詢問有關治理天下、復興國家的方略。管仲答復齊桓公說:大量開墾土地,大規模地擴建城鎮,發展生產,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員;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熟悉禮儀,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請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辭辛勞、不計較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冒死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主管監察;整肅軍隊,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樣,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統率軍隊;斷案英明,不枉殺無辜,我不如統章,請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您想稱霸天下的話,還得依靠我管仲。齊桓公很贊同管仲的話,任命他為宰相,并按照他所說的,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爭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表現出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
出處: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成語故事4
【拼音】xī tián duó niú
【典故】‘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左傳·宣公十一年》
【釋義】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處罰失當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罪輕罰重
【押韻詞】十字街頭、祁奚薦仇、不是冤家不碰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筑室道謀、故劍之求、五月披裘、嫉惡如仇、鐵板歌喉、知足無求、......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陳靈公荒淫無道,被大夫夏征舒殺了。楚莊王為伸張正義發兵攻打陳國,殺了夏征舒,準備把陳國吞并。大夫申叔認為楚莊王是過分行動,就像有人牽牛踩了別人的田地,別人把他的'牛給沒收一樣沒有道理
【成語舉例】宏不去,則有持祿保位之誚,璁、萼不去,亦冒蹊田奪牛之嫌。 《明史·解一貫傳》
成語故事5
臥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于《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成語故事6
【成語】: 婦人之仁
【拼音】: fù rén zhī rén
【解釋】: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楚漢相爭時,名將韓信曾投奔過項羽。因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便背棄項羽投奔了劉邦。投奔劉邦以后,開始也未被重用,后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以后,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將軍準有妙計,請將軍指教。”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吆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給他嚇倒,你看他多么勇,多么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愛人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舍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接著,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因為舊社會輕視婦女,所以人們用“婦人之仁”這句成語形容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故事7
【拼音】:hē bì wèn tiān
【典故】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漢·王逸《天問序》
【釋義】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用法】作謂語;用于文人不得志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屈原離開郢都,乘一葉孤舟沿江而下,踏上歸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夠與楚王共議國事,推行法治。他來到荒灘野地之間,棄舟登岸,彷徨山澤之間,見到先王的宗廟,他感慨萬千,于是面壁呵斥,大聲質問蒼天為什么會懷才不遇。
【造句】:
1,他面對黑暗勢力呵壁問天,寫下了滿懷憤慨,無限激情的.詩句。
2,呵壁問天:創業是有條件的,資金,技術,市場一個都不能少。
3,此前,曾有網友“呵壁問天”針對新聞照片失實而在紅網論壇發帖。
4,廣場中央建有天問壇,壇中央聳立一尊高達5米的屈原呵壁問天塑像:屈原峨冠博帶,神色孤傷,雙手平端,昂首蒼穹。
5,哎,我是想與其興霸在此地呵壁問天,借酒澆愁,倒不如謀個好去處,也不枉大丈夫來世一遭。
成語故事8
在各種形式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無法避免接觸到故事這個話題。對于一個人來說,養成良好的觀察力、豐富想象空間、提升思維能力以及增強記憶力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讓我們一起通過一些經典的成語故事,來更好地理解這些重要的技能。
首先,我們要講述一個關于智慧的故事:有個人非常喜歡畫馬,他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練習。有一天,他的朋友看到他的畫就問他:“你每天都在畫馬嗎?”他回答說:“不是,我只是想用我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這則成語告訴我們要敢于創新和探索未知,不要拘泥于已有的規則和方法。
再接著,我們來到另一個故事的世界:有一個商人一直想要找到能夠治愈一切疾病的神奇草藥。他在遍歷了無數的地方都失敗了,最后他來到了一座荒山里。在那里,他發現了一種能夠治療任何疾病的老母雞。他把這種草藥帶回家,并且為病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力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最后,我們將講一個關于勇氣的故事:有一只小兔子非常喜歡森林里的花。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兇猛的大狼。大狼威脅說要把小兔子吃了。但是,小兔子并沒有害怕,反而勇敢地向大狼挑戰。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小兔子最終成功地逃脫了大狼的追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時,要有勇氣去挑戰和戰勝它們。
總的來說,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工作,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工作,學習故事都是很好的一種激勵方式。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些故事中獲取啟示,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成語故事9
【拼音】wéi rén bù fù
【典故】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上》
【釋義】要仁愛就不能發財致富。參見“為富不仁”。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勸誡人
【結構】緊縮式
【反義詞】為富不仁
【押韻詞】丑類惡物、干鮮水陸、膝行肘步、青云獨步、寸絲半粟、走頭沒路、寬洪大度、娛心悅目、更難仆數、守株緣木、......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諸侯滕國國君想實行仁政,手下人把孟子推薦給他,他虛心請教怎樣實行仁政。孟子說想一心發財的人是不能實行仁政的'就是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實行仁政的君主征收賦稅是有限度的,只有老百姓富了國家才能富強
【成語舉例】施生雖是好人,卻是為仁不富,家事也漸漸消乏不如前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
成語故事10
[成語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成語解釋]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典故出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成語故事11
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楚懷王三人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做關中王。
劉邦先攻進咸陽,項羽很不高興,進城就殺百姓及已投降的國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掠奪大量金銀財寶準備回江東地區。
有人在背后譏諷楚國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
成語故事12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期,宋國有個農夫,他整日在地里偷懶,所以即使是遇上好年景,地里的糧食也僅夠他填飽肚子的。一旦要是遇上荒年啊,那他可就要挨餓嘍。
這一天,他正在農田里耕地,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打獵的叫賣聲。那聲音啊,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斷回響,受了驚的小動物在農田周邊的草叢中竄來竄去,舍命奔逃。
突然,一只小兔子慌驚慌張地從草叢中跑出來,一頭撞在地里的.樹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連忙撿起兔子,心里甭提多快樂:“呵呵,一只送上門的兔子”
當天晚上,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把肚子吃了個溜圓。
其次天,他照舊到地里干活兒,可是卻心不在焉,時不時地向草叢中瞄一眼,盼望還能撿到一只送上門來的兔子。
就這樣,他在地里晃悠了一天,該干的活兒全都沒干完。可是,直到太陽落山,也沒有兔子來撞樹,他只好扛著鋤頭,絕望地回家了。
第三天,農夫把農具往地里一扔,干脆坐在那顆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樹。他等啊等,等了整整一天,可還是什么也沒等到。“哼,確定等得到,我明天還等。”農夫不甘心,絮絮叨叨地向家走去。
從今,農夫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在大樹旁,可是兔子撞樹的事情再也沒發生。地里的草越長越高,已經成了一片荒地,農夫也因此成了全國人的笑柄。
成語故事13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有受凍挨餓。
“道不拾遺”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成語故事14
成語守株待兔的故事及啟示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守株待兔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守株待兔的啟示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守株待兔,告訴我們不要死守著一個簡單的死道理、既定的目標或人和物,一輩子,從不改變最初的想法,妄想從此不用勞作、不用行動,就可以得到第一次成功時或幻想的成果,要知道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這便是守株待兔的道理。
成語故事15
【注音】dé mǎ shī mǎ
【典故】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釋義】指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因福得禍
【結構】聯合式
【押韻詞】雍容文雅、一日之雅、拋盔棄甲、不自滿假、欺公罔法、按兵束甲、雍容典雅、辛壬癸甲、不公不法、神術妙法、......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古代塞北一老漢家的馬跑到長城外面胡人那邊去了,鄉親們安慰他,他說這不一定是壞事,幾天后走失的馬帶回幾匹烈馬回來。老翁認為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兒子因騎胡馬摔斷了腿,馬也跑了,老翁認為不是壞事,后來老漢兒子因腿傷而躲過戰禍
【示例】作云作雨手反覆,得馬失馬心清涼。 宋·黃庭堅《夢中和觴字韻》詩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05-15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4
(經典)成語故事06-22
經典成語故事05-07
邯鄲成語故事10-11
著名的成語故事(精選)06-25
精彩成語故事05-17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20
畫地為牢成語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