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1
這個學期,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原著。今天,我就來與你說說這本書。
三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時期。因古代一次黃巾起義而開始了一段三國斗爭,曹操、孫權、劉備各占一方,經過了多次戰爭,魏國滅蜀,亡吳,最后晉主司馬氏當上國主,三國紛爭結束。
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亮一絕,關云長一絕,曹操一絕。說到諸葛亮,你一定想到了他的神機妙算。是啊,很多章回都講到了他,如:諸葛亮三氣周公瑾,諸葛亮大破魏兵等。他用自己的計法奪取了很多大好河山,這給了我一個啟發:聰明可以幫助自己與國家。有一次,我奧數題不會,之后我就沒去做了。可是,之后的考試又出了一道類似的題,我沒做出來,幾分就丟了。所以,我開始了聰明之旅。
關云長給我的啟發是:勇敢可以抵擋心里的恐懼。從關云長斬華雄,關云長刮骨療毒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很多將士都斬不了華雄,可關云長一去就把他斬了。關云長被毒箭射中,要刮開骨來,別人看了都躲得遠去,他卻若無其事地下著棋。一次,我要拔牙,很是害怕,可一想到關云長骨頭都刮開了,我這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順利撥完了牙,大家都夸我勇敢。
曹操則是個怕死的小人。一次戰爭,軍士要捉曹操,前面的高喊:有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聽了,馬上把胡子割了。軍士又喊: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又把紅袍脫了。最后,軍士拿他沒辦法,不再捉了。從中我悟得道理:做人不能膽小怕死。
諸葛亮的機智,關云長的勇敢與曹操的怕死,告訴了我道理與啟示機智能幫助自己,勇敢是在挑戰自己,不怕死是自己最好的品質。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2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都應該看過,也應該覺得非常好看。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看法。要說我仔細品讀過這本書后,我為張飛的勇敢、諸葛亮的機智,知天曉得、趙子龍的堅持而敬佩。但是最讓我敬佩的.還是關云長,他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的“忠”、“義”,說到云于長,還要講講他,他臉一片紅,一大把長長的胡須,行俠仗義,為人豪爽,要說他的“忠”、“義”還要說到他進了曹營,一直沒有劉備的消息,曹操用多種手段來誘惑關云長,而他卻一直不受誘惑,但是他一聽到有劉備的消息就立馬趕過去,這就是“忠”。要說“義”呢!他千里走單騎,不顧危險,過五關斬六將,只為見到劉備,有說明他的“義”。
正如那首——《三國》一樣,三國之中,正因為爾虞我詐,才成就出諸葛亮、周瑜和“奸雄”曹操。
為何說曹操是奸雄,也因為他實在太奸詐,又稱得上是英雄,他立下的功勞也不計其數吧?再加上他的奸詐,所以被后人稱為“奸雄”。
在火燒赤壁中,他以超人的智慧想出了用把船連接起來的方法,緩解南方士兵的暈船。雖然被諸葛亮識破并且敗了這場戰斗,但是也值得令人敬佩啊!
雖說三國有許多爾虞我詐,但是書中的計策、勇武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3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寫的歷史小說。劇中向我們展們示了許多英雄,也向我們描繪出了許多奸臣。
寫出了劉備的仁義善良、禮賢下士、有君子之風,不過婦人之仁,感情用事。曹操的陰險、多疑、奸詐,不過有大志大略,軍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創造自己的事業,在《三國演義》中是奸雄,但在歷史上是英雄。關羽可以說是忠義勇的化生,武力不是最高但被稱為“武圣”,他自視甚高,他的.結局告訴了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張飛勇猛但是非常的魯莽、莽撞、粗暴,但是偶爾的細心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對義兄向來都是一條心。諸葛亮可以說是智慧的化生,魯迅的評價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卻是擁有非人的智慧,幾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他為了回報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趙云是三國中一流的武將,長坂婆一戰成名,漢水一戰獲得了“一身是膽”的美譽。至于品德,自從追隨劉備后,一直肝腦涂地,出死入生,而且為人耿直,劉備有這種人的追隨真是三生有幸呀。孫權是一位明主,在他治下的江東,人才濟濟,最后更是越來越強盛。曹操對他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我認為曹操對他的評價非常對。周瑜在《三國演義》中心胸狹窄,嫉恨賢能,其實歷史上的周瑜雄姿英發,是不亞于諸葛亮的人才。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4
說起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我都非常非常敬佩,比如說有智有勇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還比如說正義、勇敢的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其中我最敬佩的那就是有智有勇的諸葛亮和正義、勇敢的趙云,那么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現在我先給大家有智有勇的諸葛亮。諸葛亮他非常的聰明,他面對敵人有許多智謀,比如說空誠計和草船借箭,還有七擒孟獲,我先給大家說一下草船借箭,周瑜借蔣干之手殺了蔡瑁和張允后,十分得意叫魯肅去見諸葛亮,看諸葛亮是否知道,魯肅剛一到,諸葛亮就說:“恭喜!恭喜!”魯肅裝糊涂:“喜從何來?”諸葛亮說:“曹操中了都督的計,殺了蔡瑁和張允,江東彼此無患了,難道不值得恭喜嗎?”魯肅回去后,就把話告訴了周瑜,周瑜很吃驚。
第二天,周瑜刁難諸葛亮讓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說三天就能造好,請借給我二十只船,和許多草人,第二天就有了十萬只箭,周瑜見了自嘆不已。
說完了有智有勇的'諸葛亮,然后我在來說一下正義,勇敢的趙去,我來說說趙云的事情,趙云在長板坡大戰,趙云與曹軍拼殺了一夜,沒找到劉備,聽別人說劉備在向南去了,趙云催馬向南趕去,找至甘夫人,隨即殺出一條血路,把甘夫人送到長板坡,又去向曹軍殺去,趙云又尋找另一位劉備的妻子和他的小兒子,趙云在一口枯井旁找到了糜夫人,糜夫人說不要管她,快救她兒子,最后趙云殺出了一條血路帶著劉備的兒子。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豪邁、出神入化的計謀感染了我,唯有它激越起來,我才有真進步。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5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編選的歷史小說。這本書十分的吸引人,當中,我最欣賞的是諸葛亮。說起諸葛亮,真可謂家喻戶曉。如此一個熟知天文地理、古今貫通、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甚至能呼風喚雨的謀士,看來劉備三顧茅廬是很值得。
果然,諸葛亮剛出茅廬便立了功。火燒新野,把曹軍打的焦頭爛額,使原本對諸葛亮的才智有懷疑的張飛、關羽都佩服的五體投地。如草船借箭,諸葛亮早料到三天后有大霧,輕而易舉的借到了十萬支箭。一向自大的'周瑜都不得贊嘆道:“先生神算,使人佩服。”剛借完箭,諸葛亮又生一計:火攻曹軍,還竟然能呼風喚雨借來東南風住周瑜火攻,燒地曹軍十分慘重。曹操僥幸逃脫,諸葛亮又生一計,各處埋伏兵馬,最終被關羽放行,從死里逃生。
至于之后三氣周瑜,更是突出了他的謀略過人。周瑜氣量狹小,自以為是,自我智不如人,便把諸葛亮看作眼中釘,恨不得將其置于死地.誰知諸葛亮聰明絕頂,周瑜害其不成反遭其害.真是賠了夫人
又折兵,自討沒趣,到最終連自我也被諸葛亮氣死了.以致于周瑜死前還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自出茅廬之后巧施妙計,屢試不爽。指揮作戰無往不利。他用自我的傳奇的一生為《三國演義》這部著作添上了,絢爛的一筆。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6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它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到西晉統一這八百九十多年的輝煌歷史。
這本書以劉備等人為主角,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發生的矛盾和沖突,反映了亂世戰爭中的生死離合。描寫了數百位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如:亂世奸雄曹操;武藝高強的'關羽;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和有勇有謀的趙云等人物。
讀《三國演義》時,我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那個時代,真切感受到英雄的生活,他們個性迥異,在那個時代,用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現狀,給后人留下一個個津津樂道的故事。讓我最敬佩的英雄就是被劉備稱為“一身都是膽”的常山趙子龍。他忠心于劉備,有勇有謀、英勇善戰,被稱為“龍膽將軍”,幾次都置身險地,化險為夷,他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單騎救幼主”的故事非常震撼人心,讓我難以忘懷;讓我深感遺憾的是張飛—張翼德,他俠膽雄心,忠心護主,最后卻因為酒死在了兩個無名小卒的手里;讓我覺得最可恨的是呂布—呂奉先,他被后人稱為“三姓家奴”,他的見利忘義、見風使舵掩蓋了他的人性光華;讓我覺得最機智的是諸葛亮—諸葛孔明,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人心,在周瑜讓他造箭時,他利用天時向曹操借來十萬支箭。在攻曹逆風時,擰轉風向,大破曹營。
看完《三國演義》,合上書,細細品味,我仿佛看到了“劉、關、張桃園結義”的真摯情誼;“曹操煮酒論英雄”的豪邁威武;“關羽千里走單騎”的英勇威風;“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機智勇敢……《三國演義》猶如一杯濃醇的茶,讓人越品越香。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壺濁酒論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7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不可多得的經典,讀起來令我感到心潮澎湃擔又心曠神怡。猶如夏日的冷飲,回味無窮,使人感觸許多。
我讀三國演義,與讀其他書不一樣,三國演義雖分一百二十回,但回回相連,上下一體,資料廣而人物多,所以我會每讀一回就梳理一下人物或之間的關系。久之,竟能以“上帝視角”坐觀全局發展了。從最初的桃園結義,到最終三國歸晉,我的心也隨大局起伏而緊張和平和。劉備、諸葛亮、曹操、孫權等人物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國演義以這些人物為中心,介紹了他們之間的故事。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誕生了許多英雄人物,劉備、曹操、孫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他們卻是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組成,劉備一心匡扶漢室,曹操心懷大志,孫權潛心經營江南大部,從煮酒論英雄到赤壁之戰,再到姜伯約悲憤自刎,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地方了。劉備可曾想到劉禪無能,大漢氣數已盡?曹操可曾想到司馬炎逼退魏帝建立西晉?孫權可曾想到孫皓將自我經營一生的江東送與西晉?他們有多少嘆息又有多少次無聲而泣?
我想這就像《臨江仙》里的那句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不僅僅描繪了魏蜀吳之間的戰爭與矛盾,它還啟示我們,告誡我們:古人的故事在不斷提醒我們,前車之鑒不可不知。我們要學習古人的長處,了解他們為什么成功,為什么失敗。
英雄們的無畏正激勵著我們,只要堅持機警,防范于未然,就能夠增加成功的機率!對于學習也是如此,適當的預習能夠增加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認真聽講,潛心理解。三國演義教會了我這些。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8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后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于后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說后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余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9
今日,我讀了《三國演義》,頓時有感于懷。
人們都認為三國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這90年里,實際上真正的”三國是在“三分天下吳蜀魏”那個時候,但要是只寫真正的三國,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國名人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三國演義》也就沒有那么好看了。
梟雄,也就是兇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令他威風八面,加上他平時南征北戰,在人們心中自然會成為梟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所以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可是,曹操隨著自我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一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了。當我看完曹操的事跡后,再回顧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認他很了不起,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我卻不這么認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沖在前面,劉備就很少出馬,但他戰黃巾,斗呂布時,他打的很英勇。劉備是靠著諸葛亮和那一群大將奪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在人們心中真不明白他的人氣和地位飆升到什么層度。
孫權是個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業”這幾個字使他很難堪,但他帶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國演義》里孫權既沒有曹操那么兇猛,也不像劉備那么懦弱,所以名聲比較好,活得比曹操和劉備長,使得吳國的壽命長。
匆匆忙忙地趕了一個午時,沒打完,也打不完,過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還是饒我吧。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新三國演義讀后感08-13
最新《三國演義》讀后感04-10
三國演義的最新讀后感03-31
三國演義最新讀后感03-06
最新《三國演義》讀后感04-20
最新三國演義讀后感03-04
最新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3-12
最新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2-06
[精華]最新三國演義讀后感01-08
三國演義讀后感最新范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