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書心得【合集】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1
這個寒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的故事。書中寫的劉禪、呂布、袁術、袁紹、劉彪、劉章、周瑜、魯肅、張飛、徐楚、典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因為他熟悉這些故事,比如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溫酒斬華雄。我很佩服關羽能殺死這么多厲害的人。
諸葛亮是三國中最聰明的,因為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一生謹慎奉獻。他借東風、草船、三氣周瑜、智慧華容道、八陣圖、七星燈、空城司馬懿、殺魏延,這是普通人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欽佩。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和他是并世英雄,劉備不敢聽,但他沒有殺劉備,這讓我覺得曹操很慷慨。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周瑜還說:“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周瑜發現劉備不是一個普通人,所以他想殺死劉備,把劉備留在東吳,東吳的世界也很和平。感覺周瑜氣量狹小,不像英雄。劉備非常重視人才。起初,趙云不是劉備手下的將軍,但他仍然非常重視趙云。幾次離開他后,他終于回到了劉備的門口。后來,多虧趙云單槍匹馬從曹營救出阿斗,阿斗脫險。所以這些例子讓我知道劉備非常重視人才,趙云對劉備非常忠誠。
《三國演義》讓我學會了: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之所以敗,是因為曹操沒有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讓我知道一定要聽別人的意見。三國給了我很多啟發,也讓我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一般來說,讀完這本書后,我大開眼界,上面的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讓我知道,人有長處,一定有短處,不應該善小而不是惡小。這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2
《三國演義》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由很多個故事情節組成,其中我最喜歡《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主要講了劉備、關羽、張飛偶然相識,三人意氣相投,重情重義,便結拜為兄弟。結拜后的三人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他們一起從軍,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提點,要敢于指出朋友的缺點,勸他改正。要包容朋友的`過錯,不能因小事而爭吵。朋友之間的義氣固然重要,但不能為了講義氣做不法的事情,而要為朋友做好事。我們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幫助,互相包容,如果同學遇到了困難,一定要及時幫助他,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在一旁嘲笑。這才是朋友間真正的義氣。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3
前天,我在新華書店看了一本《三國演義》它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今天,我就給你們講一講這本《三國演義》吧!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說漢朝之后分裂成三個國家:蜀國、魏國、吳國。這三個國家互相龍爭虎斗,不斷地擴大自己國家領土,在這種亂世下,還誕生出許許多多的'猛將:張飛、關羽、趙云、典韋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上立功。著名的示壁之戰也是《三國演義》里的。最后,魏國的司馬炎打敗了蜀國和吳國,建立了晉朝。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的道理也不少。我對這本書中的人物有著很大的看法,曹操真算得上是:“亂世之奸雄”,堂堂一個丞相,竟然說出了“寧可讓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這種話。有一次,竟然在家人為他殺獵時,像大盜一樣把全家人給殺了,你們說,他們是不是“亂世之奸雄”呢?對于周瑜,那我更是無話可說了,竟然妒忌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被氣死了。唉!如果當初不忌妒諸葛亮,也許就長命百歲了呢!關羽呢?那就太仁義了。當初,他跟曹操還惦記著在漢朝的劉備,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啊!諸葛亮嘛,他實在太聰明了,木牛流馬也是他發明的人,為以后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擺的八卦陣,令魏國大將軍也難以識破啊!
《三國演義》里的精彩畫面令我難以忘懷,回味無窮,還等什么?快去好好品讀一下《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4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他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期間發生的一些故事。讀完這本書之后,書中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情節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書中,我最喜歡劉備。劉備在歷史上大家都說他軟弱,沒有觀點,但他卻非常有耐心,慧眼識珠。在“三顧茅廬”中,劉備第一次去拜訪諸葛亮時,童子說:“先生今天早上就出門了,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劉備并沒有灰心。一天,童子說諸葛亮回家了,劉備趕快帶著關羽、張飛第二次去拜訪,又說諸葛亮游玩出去了。當時張飛不讓劉備再去了,但是劉備仍然堅持再次拜訪。在第三次拜訪時,諸葛亮當時正在睡覺,于是,劉備等了一個時辰后,才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劉備不僅是一個有耐心、慧眼識珠的人,并且還是一個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人。在城樓上大炮連響三次,把曹軍三天三夜搞得心神不安,憑借劉備的智慧,終于取得了勝利。
讀了《三國演義》,學做人、學處事,是我最大的收獲。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5
少兒版《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代最杰出的長篇歷史小說。這本小說主要描寫了三國時期各封建統冶集團之間在軍事、政治中種種斗爭的故事,藝術地再現漢末年代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歷史進程。這本書在保留原來的面貌下,根據少年兒童的閱讀水平和思維特點。剔除了原著中內容上的糟粕,從獨特的角度,節選了經典名著中的精彩章節,從而幫助不肯朋友深入理解原著,讓他們真切地去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對于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國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方面,魏國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之間的能力都是勢均力敵,是當時杰出的人才。
武將方面,由于《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實際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于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都是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合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為正統,才著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方面,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時的豪杰,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6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三國演義》全篇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漢室衰弱,全國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各路英雄趁圍剿之機發展各自的勢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滅袁紹,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后,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局面。小說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歷史演義經典。
讀完這本書,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及思考,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曹操及呂布這幾個人物:我知道了劉備張飛關羽在桃園三結義,他們帶兵去打仗,立了許多戰功。曹操讓關羽去刺殺官兵的頭子,關羽很厲害,一杯酒還沒冷就已經回來稟告曹操,已經殺了官兵頭子。當呂布的干爸被人殺了之后,他加入了劉備的軍隊,等到他們軍隊壯大之后,他們打敗了想戰勝他們的曹操,最后曹操逃跑了。到了后來呂布叛變了,劉備讓關羽和張飛把他殺了,后面曹操大軍再次和劉備大戰時,劉備卻輸了,這應證了“戰場無長勝將軍”這句話。
劉備三人到諸葛亮的茅屋三請諸葛亮,當去第三次時,諸葛亮被他們行為所感動,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從中我知道了“三顧茅廬”這個詞的意思。我還知道了關羽最后被殺因為沒有聽從屬下意見,中計而死,張飛要去報仇,被刺客殺死,劉備也想去報仇,但卻沒成功。到了后面,劉備兒子繼承王位。書中還寫到了諸葛亮幫趙云出了很多主計謀對付曹操,但都沒有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他連自己生命快到盡頭都能算出來。
從這些內容中,我知道曹操和劉備都是很聰明的人,他們之間打了很多仗,關羽和張飛稱得上是劉備的左膀右臂,而諸葛亮真可謂稱得上是“神算子”。從整本書中,我知道了當時戰爭的殘酷無情,也知道了這里運用了很多孫子兵法戰術,我也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勇有謀。
讀完這本書,我也在思考:為什么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結義時說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不是這樣的呢?這本書對后世產生了很多影響,有哪些影響呢?作者:葉瑾熙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7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近我讀了一本《三國演義》,對“三顧茅廬”這一回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卻。
劉備聽他人說臥龍很有才華,便前去請先生出山。不料請了兩次,臥龍都不在。關羽,張飛都勸別再去請了,劉備以周文王訪姜子牙的事例說服了他們,又第三次去請諸葛亮。可臥龍正在睡覺,劉備等了兩個多小時臥龍才醒。
我認為劉備很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不會像張飛一樣看到臥龍在睡覺就大叫:“我去后面放把火,看這‘臥龍’起不起來!”而劉備則耐心地等了兩個多小時,最終把諸葛亮請出山來。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遇到難事也應該像劉備一樣很耐心,堅持下去,而不是像張飛一樣很急躁,堅持了一會兒就想:哎呀,這也太難了,我還是別做了吧。
堅持,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你試試“堅持”著做某一件事情,就會發現堅持下去是多么難啊!所以你是不是更喜歡劉備了呢?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8
《三國演義》這個名詞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書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后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為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后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群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占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其中有三個經典的故事是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每次針對的敵人都是曹操,雖然曹操擁有百萬雄師,但對于才華橫溢的諸葛亮來說,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三國前期,曹操為了統一全國,而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云去誘敵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覺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東西。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再次大敗而歸。
最后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同學們,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9
暑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政治、軍事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刻畫了許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稱奸雄的曹操,庸主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雖然作者羅貫中有著“擁劉反曹”的寫作傾向,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在小說中彰顯。他在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國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國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曹操求賢若渴是最令人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賈詡追隨張繡時,用計殺曹操,若非典韋死拒寨門,曹操早就被殺了,而曹操對這樣的仇人,非但不殺,反而予以重用,因為曹操知道賈詡是非常難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華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并稱“三曹”。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曹操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10
羅貫中的筆下,有一位智者字號孔明,他,就是諸葛亮。
從劉備三請出茅廬,稻草船草人借敵箭,再到大戰赤壁借東風,諸葛孔明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光怪陸離,充滿智慧。
再說這回諸葛孔明又想要割麥,哪知被司馬懿料到,準備先他一步割完麥子,孔明見了,便設計割麥。先是讓姜維、馬岱、魏延扮成孔明之樣,各登一車,命軍推之前行,帶二十四精壯之士披發拔劍,引誘魏兵。因為有霧,哨探軍不知是人是鬼,急報司馬懿。司馬懿不知是計,命軍追趕,久趕不上,卻被另外三個“孔明”——姜維、馬岱和魏延截住后路,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回到城內。而孔明,則借機割盡小麥。
走出書本,回到現實,其實很多人都像諸葛孔明,擁有聰明的頭腦。
上學期報紙上刊登的一則名為“小小發明家”的新聞中,介紹了一位名叫伊諾的鄂溫克女孩,才六年級,卻已經擁有了許多發明專利。其中有一個發明叫“螃蟹夾”,它的'制作方便,只是用在曬被子時夾住被子的大夾子上焊上八根彈性鐵絲;使用簡單,張開夾子,用四根彈性鐵絲夾住螃蟹殼。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估計誰也不會想到如此巧妙的發明出自一位小學手!
其實人人都擁有聰明的頭腦,只是有人能把聰明展現地淋漓盡致,而有人不能。古有機智孔明,而今,我們是否也應比古人更勝一籌呢?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11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起義軍使得魏、吳、蜀成鼎足之式。蜀國的滅亡,引起我的思考:蜀國不是有關張趙馬黃五虎將、臥龍鳳雛相輔佐嗎?為何還會滅亡。這成了我的一個疑惑……劉禪是個昏君。他只知享樂,不知進取,聽信讒言,使得諸葛亮不僅要率兵打仗,還要料理朝廷的大小事務。因此劉禪被笑為“扶不起的阿斗”。
劉備是個愛民如子、以德服人的明君。但是,他太尊重禮節,讓無才無能的劉禪即位。他死前曾對諸葛亮囑咐過:“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太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王。”我想:劉備既然對劉禪的`能力有很大的懷疑,還為何立他為王?還不如讓給有才能的人!這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諸葛亮是個神機妙算、赤膽忠心的丞相。
他一生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為蜀國效忠效力:長板坡破夏侯惇、赤壁之戰退曹操……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的“忠心”,卻造成了蜀國滅亡的致命錯誤!即使劉備死前曾囑咐過他,必要時可自立為王,可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始終不肯自立為王,還是盡心輔佐劉禪,結果客死五丈原!盡管蜀國有關張趙馬黃五虎將、臥龍鳳雛相輔佐,最終還是滅亡了。
他告訴我們:不能“愚忠”,不能太忠于某個血統,要唯才識用!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12
仁義治國的劉備,忠義兩全的關羽,勇猛魯莽的張飛,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多疑的曹操,年少有為但氣量狹小的周瑜……合上《三國演義》,這些人物仍一一浮現在眼前,栩栩如生。
我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他被稱為“智絕”,也就是聰明到極點的意思。《三國演義》中很多故事都講述了他的智慧,什么氣死周瑜啦,空城計啦……令人拍案叫絕。而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
故事講周瑜嫉妒諸葛亮料事如神,覺得留著是禍害,就想找借口殺了他。于是他以軍中缺箭為由,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督造十萬枝箭。這可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啊!誰知諸葛亮說三天就可以了。這讓周瑜大吃一驚,心想諸葛亮這回死定了。于是他下令軍士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百般刁難。讀到這里,我不禁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怎么辦呢?誰知諸葛亮并不著急,他找來魯肅,跟他借二十條小船,六百名士兵,每條船兩邊扎上草人,就讓魯肅第三天跟他取箭了。讀到這里我和魯肅一樣不知諸葛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諸葛亮什么動靜都沒有。到了第三天后半夜,諸葛亮派人請魯肅上船一同去取箭。
這一夜大霧彌漫,霧越來越大,不一會兒,就罩住了江面,前后左右只見白茫茫的一片,將諸葛亮的草船全隱沒了。諸葛亮指揮船隊在霧氣中慢慢靠近曹軍水寨,然后叫二十條小船頭朝東,尾向西一字排開,然后命士兵擂鼓吶喊。魯肅嚇得臉都白了。諸葛亮卻命人擺上酒菜,說等霧散了就回去。
果不其然,曹兵在睡夢中忽聽得鼓聲震天,就急報曹操。曹操怕江上有伏兵,不敢輕易發兵攻打,只是命令水陸兩寨一萬多名弓箭手一起向江上放箭。一時間,江上箭似飛蝗,全射在草人身上。不一會兒,二十條船的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我恍然大悟,原來諸葛亮不是造箭,而是跟曹操借箭啊。
當諸葛亮揚聲說“謝謝曹丞相的'箭”時,曹操肯定氣得臉都綠了吧;當周瑜看到曹操如期完成任務,也氣得不行,卻也無可奈何,只能不了了之。
我卻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神機妙算,算準了第三天必有大霧;他善于讀人,知道曹操必然不敢出兵。真是上知天時,下知人事,聰明絕頂啊!難怪人們一提到聰明,就想到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成了聰明的代名詞。
我佩服諸葛亮的聰明,但諸葛亮的聰明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和他的勤學苦讀,飽讀書籍,積極開動腦筋是分不開的。難怪人們說腦袋瓜子越用越靈光。想想我自己,常常偷懶,怕動腦筋。上課時,總想等其他同學想出答案,自己從來不舉手;遇到問題,總是自己先不動腦筋,張口就向媽媽求救。再這樣下去,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傻傻的我。合上書時,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多動腦,勤思考,爭取成為同學中的新諸葛。
真感謝《三國演義》,讓我在欣賞這么精彩的故事的同時,還明白了很多道理。《三國演義》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篇13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主要說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將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殲滅袁紹、袁術之后,統一黃河流域。劉備等人“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后,以“帝室之胄”自稱,打著“光復漢室”的口號,聯吳抗曹。赤壁之戰之后占據西川全境,江東孫氏家庭,在江東站穩了腳根,到孫權時代實力更加強大。魏、蜀、吳三國崛起。三足鼎立之勢形成,在之后的'比拼中三個勢力各自損失慘重,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
《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有趣的內容,如關羽、張飛齊遇難,劉備興兵伐東吳。主要說了關羽在堅守荊州時被呂蒙殺死,張飛就叫手下打造武器,手下怕造不好就把張飛殺了,劉備知道后又傷心了一陣子,劉備就集結了七十萬人去攻打東吳,孫權知道后趕緊向劉備求和,劉備一時生氣沒有答應,他們二方勢力只好打在了一起,最終被陸遜用火聯營之計,燒了蜀軍七百里營地。劉備七十萬大軍所剩無幾,劉備帶領殘兵逃到了白帝城,沒過幾天劉備駕崩了,劉禪繼位。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關羽,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人。他雖然自傲,但是很勇猛,他過五關斬六將。可是最后他因粗心而沒有守住荊州,最終在麥城被呂蒙殺死。關羽這自傲的性格在我身上也發生過。有一次老師叫我們復習明天考試,我自傲地以為自己都會,什么都知道,所以沒當回事。考完試過了幾天成績出來了,我卻沒有考好,回到家媽媽就大發雷霆,把我暴揍了一頓。經過這件事后我每次考試前都好好復習,做題不馬虎。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各有所長,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每個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正確看待和認知最為重要。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寒假讀書三國演義心得04-20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1-09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精選)04-02
(精選)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7-16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精選)07-17
【精選】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7-18
《三國演義》 讀書心得01-11
《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01-17
三國演義經典讀書心得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