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仲永讀后感 推薦度:
- 傷仲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傷仲永》讀后感(匯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傷仲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傷仲永》讀后感1
最近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一課,讓我深有感觸,尤其是最終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們的思考。
本文講的是一個名為方仲永的農家小孩兒,天資很棒,五歲就會作詩了!結果呢,他爸拉著他天天去別人家做客,收禮,讓仲永寫首詩給人家。不久之后(七八年),他的寫詩本事漸漸下降,寫的不如原先好了。又過了幾年,便和常人沒什么區別了。
唉!一個多好的孩子啊!居然淪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啊!
最終一段發表了作者方仲永而聯想起來的道理:我們都是平常的人,并沒有驕人的天資,可是只要我們努力去奮斗,去拼搏,不也一樣能夠成為偉大的人嗎?如果沒有天資,也不努力,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嗎?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小學的一件事——一位同學,剛剛入學時學習很好,屢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于他太過于驕傲,一次考試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寶座,從此,一退再退,最終成績再也上不去了。
這件事不就是給我們的警告嗎?——無論過程如何,努力了之后,你終將會成為那個成功了的'方仲永。
為什么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會成這樣身為宰相的王安石說:“仲永,上天賜給他的才能勝過了其他的人,甚至遠遠超過了有才能的人許多,但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為普通人,那么,如果普通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的話,會怎樣樣呢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決定了人一生的價值。
《傷仲永》讀后感2
“天才是99%的勤奮和1%的天資”,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即使一個人的天賦卓越超群,如果了放棄學習,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也終將墮為庸人,平平無奇。那如果是一個沒有天資,但還是不受教育,不就連一般有才能的人也比不上嗎?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仲永”五歲即不習而能寫,不學而能“書詩四句”,繼而“指物作詩立就”,驚動了一鄉秀才。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真是天降英才,如果在遇到名師指點,必成大器!”可是有一個不爭氣的父親,為了謀取利益,不讓仲永學習,只會天天拉著兒子四處拜訪別人,為他們作詩,結果呢,還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害的一事無成,最終成為了一個什么都不會的普通人。天資這樣好的一個孩子,還是讓父親給耽誤了前程“神通”的光彩也消失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有許多人會與我一樣嘆惜道:“十二三歲則”江郎才盡“”泯然眾人矣!“我們不能不為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個人后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不論天資多好,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終究是不行的。
這篇文章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成才的關系,不論科學與藝術,不論是誰,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最好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傷仲永》讀后感3
山東省汶上縣白石鎮中學韓春梅
轉眼間《傷仲永》一課就學完了,學完這課,我的感受頗深。
在文中,年僅5歲的方仲永就已經會題詩了,而且所題的詩還頗有蘊意。我不得不羨慕他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親卻認為這樣有錢可賺、有利可圖。帶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孰不知,他這是在害他的兒子啊!由于他有那樣一位父親,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華消失,與普通人一樣,也不能全怪他的父親,他也有一定的責任。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就應該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為此認真學習。然而,他并沒有學,使他成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這么好天才就這樣成為普通人,著實令人心痛呀!
現實生活中,也有“方仲永”這樣的人,他只想著自己這么聰明,就不用學習了,可是,就算是偉人,不努力學習也不行啊!偉人也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學習才成為偉人的呀!說到這兒,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初中時,是班里有名的`差學生,差不多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學都嘲笑他,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于是,童第周決定讓同學們刮目相看。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同學們在玩耍時,他更是如饑似渴的學習。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班里的學生都對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在班里是數一數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順利的考上了大學。
方仲永與童第周的事例向我們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傷仲永》讀后感4
想不起是哪位詩人說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還記得起,魯迅先生說的那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確每個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以上兩句所要表達的`——堅強與勤奮,并且要有一個目標。因為鐵匠沒有目標,他可能只能做出遠不及寶劍的水果刀。
在《為學》中我想到了堅持與堅強,還有目標。在起初讀的時候(指教師講之前),我就覺得,窮和尚孤身一人僅有一個飯碗和一個水瓶,就能到達南海,真是不可思議,況且一路上有山有河還有野獸,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還帶了三個徒弟一匹馬呢!到了之后我最終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標是山頂,但我與山頂僅有一步之遙時,我選擇了放棄,就是因為我沒有堅持。我就差那么一步。
方仲永的父親依舊是以農民的思想對待自我那么有天賦的兒子——不使學!就是因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親不讓他去上學,他自我也應當以“忽啼求之”的進取心態爭著去上學。如果這樣他也不會“泯然眾人”啦。你也能夠不上學,但你能夠自學,勤奮一些但不用挑燈夜戰。即使上了學不勤奮些,刻苦些,到了最終兩個字——白搭。這說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出唯有積極向上,堅持奮斗,勤奮努力才能成功!
偉大的科學家,當時社會人群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有發達的大腦和會直立行走的裸猿,開啟大腦智慧的方法僅有兩個“努力與堅持”。所以在學習時就要“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啦!
《傷仲永》讀后感5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并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于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于后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后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讀后感6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一般人。
王安石先生敘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唯恐不是,里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責備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莫非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假如方仲永當時立場堅決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假如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連續使學,連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并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假如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里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于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勝利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慧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消失“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勝利者,哪個是不經受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鄙視的呢?王獻之“用完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很多很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勝利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后感7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背著《傷仲永》這篇古文。背著,背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雖然作者王安石寫得有些夸張,但寫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變為常人,關鍵的一點,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他父親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以致他的才華也就在世俗的恭維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國著名的戲劇活動家田漢,小時聰穎過人,尤善吟詩聯對。昔日有一墨客路過他家旁邊的客店,曾書一句上聯“二河兩巖雙江口”,久久無人對上。田漢11歲時,見之揮筆即書:“單人獨馬一桿槍。”田漢后來取得驚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華,當然跟他常刻苦發奮是分不開的。
通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說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后天的教育和學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定作用的。
然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卻也有被錢財或虛榮心迷了心竅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一鳴驚人”,一味地給孩子加作業,加壓力,以致孩子整天頭昏眼花,不僅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后孩子一看到作業題,一提到學,就有一種莫名的煩躁與恐懼。
我在這里告誡“神童”的家長們,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愛好,也不要一味地為讓孩子們“成名”而把他們“捆”在急功利的巢穴之中。讓孩子們從枯燥、被動的學中走出,從束縛的生活中走出來,去領略大自然,領略人生奮斗之樂趣吧!
《傷仲永》讀后感8
打開音樂,此刻的聲音,或許會讓我安撫一點 檸檬,算了吧?深夜,雨很大,很冷,沒有了你給任性的我蓋被子,沒有了臨睡前你那喃喃耳語,再也感覺不到你的呼吸。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令人無限惋惜的故事。仲永的爸爸只能用“愚昧”二字來形容。為了貪圖眼前的小利把本應大展宏圖前途一片光明的兒子的前程給斷送了。
以仲永的角度來說他應是無辜的受害者。首先他年僅五歲雖然已經懂得了“指物作詩且文理皆有可觀者。”但畢竟太年幼還沒有清醒的自我獨立思考能力更不知道父親的所作所為是非常有害的。其次仲永雖然天資過人、通達聰慧但沒有一個好的導師再聰明也是白費。所以如果有一個好導師主動提出教仲永相信局面和最終結果將會被改寫。總而言之仲永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天不時、地不利且人不和。
仲永的父親毫無疑問是罪魁禍首。為了眼前小利沒能讓仲永接受好的后天教育。試想一下即使父親是以自己的金錢為出發點也應該讓仲永接受好的后天教育。如果將來仲永出人頭地金榜題名當起朝廷重官不是有更好的日子過嗎?以大利換小利太不值了呀!當然這個出發點是極為偏激的。父母本應對子女無限關愛的僅憑這一點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呢?
作者最想強調的一點就是:無論天才或是庸才都應該接受后天的教育。文中的最后一句話更令人引發深思:如果有天賦的人沒接受好的后天教育尚且淪為常人如果本身天賦不好且又沒接受后天教育的人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嗎?
《傷仲永》讀后感9
“勸君須惜少年時,勸君須惜金縷衣”,這是杜秋娘對學習的認識;“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顏真卿對學習的感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皇帝趙恒對學習的熱愛。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天生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一個人終成不了才。即使一個人沒有天賦,只要他勤奮,努力學習,終究會成為國家的棟梁!
牛頓把懷表當成雞蛋煮了,最終卻發現地心引力;愛因斯坦四歲才會說話,最終卻成為一代偉人;梵高小時候被同學嘲笑他是傻子,人人都排斥他,最終卻成為著名的天才畫家;沃爾特·迪斯尼的資質平庸,所有作品都因無新奇而被退稿,最終卻創造了米奇老鼠這一偉大的卡通人物。
反觀仲永,先天就是一個天才,卻沒有接受后天教育,最終淪落為一個平庸的人,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歸根結底,罪魁禍首是他那目光短淺的父親。他父親因小失大,親手將仲永這課璀璨明珠毀滅了。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因為有此認識,才使愛迪生有如此偉大的成就。 學習就必須付出,每天積累一點一滴,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沒人先天就是偉人,只有學習,才不會“白首方悔讀書遲”
《傷仲永》讀后感10
讀完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我感觸很深。本文講述的是一代五歲的孩子方仲永,他們在田里工作了一代人,在“不懂書和工具”的情況下,寫了一首好詩“在一個鄉鎮里傳播一位學者的觀點”。但是在“環俞曄人,不搞學習”,淪落為普通人。
直到我寫完,我才意識到“傷口”這個詞是悲傷、后悔,是對天才數千年的警告,是天才墮落后一千年的眼淚。我也為他受到傷害,傷害了鐘勇,他“從他的成功中獲利,讓他向城里的人們致敬”,并將天才降格為平庸之父。傷害“自然指的是作為詩歌的事物,其藝術和科學是相當可觀的”,但最終“全無”的方仲永。如果鐘勇的父親有一個給他良好教育的長期計劃,或者如果鐘勇拒絕訪問和努力學習,我認為他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和鐘勇一樣的天賦,哪怕只有一點點,我也會樹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奮斗。即使你不付出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你也不會讓“理解”這個珍貴的詞悄悄溜走。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幸運的是,我永遠不會失去它,因為我沒有它。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比方仲永好得多,在那里我們沒有人“理解”和“不使學習”溜走。雖然我們沒有他聰明,也沒有他有才華,但我們有更長的學習道路,更堅定的意志和更光明的未來。
《傷仲永》是一篇議論文,是對所有尋求知識的人的布道。讀完之后,天才()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普通人一旦讀到它就會忘記自卑。人們會明白一個事實:“墮落的天才只是一個負面的例子。”
《傷仲永》讀后感11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著作,雖是古文,但讀起來會令人回味無窮。
這篇課文寫方仲永長不到5歲時,就鬧著要墨、紙、硯,他當即寫四句詩,并題上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了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人們讓他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都能立即寫好,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花錢讓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可利圖,就每天讓他給同縣人作詩,不再讓他學習。過了幾年,由于不能學習的仲永,作出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幾年,他作出的詩已平平談談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樣了。
這篇課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的天資與后天成才的關系,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從小就懂事,會作詩,是有天賦的。有天賦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終卻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為他父親貪圖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來不當成一回事,不讓孩子接受后天的教育。從而倒致孩子從天才論為變成了平庸之輩。然而,那些沒有天賦的,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但他們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努力學習,從而就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偉大人物。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偉大科學家愛迪生胡一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告訴我們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感悟到了:后天學習對于人成才的重要性!作文
《傷仲永》讀后感12
<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為了告誡我們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學習。
小的時候我的腦袋就被灌輸了諸如“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對這個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這與“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仲永為什么會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學”,被選擇人生?僅僅是因為年幼不懂事?還是說懼怕父親的權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歲時被發現的,隨后這天分便被其父親當作搖錢樹,一搖就是十幾年。這么多個無趣的年頭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最后仲永變成庸才這一事實中,我大致可以推測:仲永已經麻木了,對人生已經沒有追求,認為自己就是給父親謀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這不公的命運,最終才會“泯然眾人矣”。
仲永父親固然是錯的,但這并不意味仲永就沒有可指責之處了。雖然,仲永并不熱愛吟詩作賦,不然怎么會讓自己的詩被當作謀取錢財的工具?怎么會在四處訪客的無趣生活里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曾經聽過這么一句話: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會去找一千個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會去想一千個辦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淪為賺錢的傀儡,不可能讓父親的“陰謀”得逞。
人只會做夢是可怕的事;人不會做夢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個不會做夢的人,他僅僅是空有天分罷了,所以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眾人”而已。
現在的我們并不需要背負太多太過于沉重的東西,為何不趁現在好好做一美夢,然后明晨迎著朝陽去追尋它,這樣活著不是很浪漫嗎?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后感13
轉眼間,《傷仲永》一課就學完了,學完這課,我的感受頗深。
在文中,年僅5歲的方仲永就已經會題詩了,而且所題的詩還頗有蘊意。我不得不羨慕他這先天的潛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親卻認為這樣有錢可賺、有利可圖。帶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孰不知,他這是在害他的兒子啊!由于他有那樣一位父親,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華消失,與普通人一樣,也不能全怪他的父親,他也有必須的職責。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就就應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為此認真學習。然而,他并沒有學,使他成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這么好天才就這樣成為普通人,著實令人心痛呀!
現實生活中,也有方仲永這樣的人,他只想著自己這么聰明,就不用學習了,但是,就算是偉人,不努力學習也不行啊!偉人也是透過后天的努力學習才成為偉人的呀!說到這兒,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初中時,是班里有名的差學生,差不多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學都嘲笑他,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于是,童第周決定讓同學們刮目相看。他每一天起早貪黑的學習,同學們在玩耍時,他更是如饑似渴的學習。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班里的.學生都對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在班里是數一數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順利的考上了大學。
方仲永與童第周的事例向我們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傷仲永》讀后感14
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王安石《傷仲永》的文章,該文大意為一個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兒童,能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四周鄉鄰不禁嘖嘖稱奇”。于是方仲永父親每日帶他“環謁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眾人”、一事無成,令人們無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劇值得每位教師和家長認真思索。略作分析,我們便不難想見“神童”仲永在不斷向世人展示其超群才華之時,肯定贊譽之聲不絕于耳。夸獎的話語、欽羨的目光,足令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少年飄飄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處炫耀,無心功課,最后追悔莫及,只有徒嘆奈何。
誠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夸獎與鼓勵,只言片語的表揚也許可以讓孩子獲得肯定和激勵,今后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可以讓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旁人一句經意或不經意的夸贊使得不少名人偉人的生命歷程從此峰回路轉,精彩迭現。但是,片面夸大褒獎的作用并不科學,是不可取的,君不見即使天資聰穎、稟賦奇佳如仲永者,終日被夸贊的溢美之辭所包圍也難免使才華消失殆盡,更何況諸多普通兒童呢?
教育學和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取決于先天條件、環境、教育和個人主觀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有充分發揮四方面的綜合效應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過人天賦自不待言,然而他卻被淹沒于一片贊揚聲中;家長又從根本上忽略了對他實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于是,仲永“十二,不能稱前時之文”,成年后已“泯然眾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歷史煙塵,仍然帶給我們今天的教育許多鮮活生動的啟示與思考,不是嗎?
《傷仲永》讀后感15
轉眼間《傷仲永》一課就學完了,學完這課,我的感受頗深。
在文中,年僅5歲的方仲永就已經會題詩了,而且所題的詩還頗有蘊意。我不得不羨慕他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親卻認為這樣有錢可賺、有利可圖。帶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孰不知,他這是在害他的兒子啊!由于他有那樣一位父親,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華消失,與普通人一樣,也不能全怪他的父親,他也有一定的責任。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就應該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為此認真學習。然而,他并沒有學,使他成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這么好天才就這樣成為普通人,著實令人心痛呀!
現實生活中,也有“方仲永”這樣的人,他只想著自己這么聰明,就不用學習了,可是,就算是偉人,不努力學習也不行啊!偉人也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學習才成為偉人的呀!說到這兒,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初中時,是班里有名的差學生,差不多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學都嘲笑他,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于是,童第周決定讓同學們刮目相看。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同學們在玩耍時,他更是如饑似渴的學習。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班里的學生都對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在班里是數一數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順利的考上了大學。
方仲永與童第周的事例向我們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傷仲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傷仲永》教學設計09-08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08-07
《傷仲永》讀書筆記04-02
《傷仲永》教案設計07-14
傷仲永原文翻譯「對照翻譯」07-26
《傷仲永》全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7-11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注釋10-15
讀傷仲永后感初中04-06
初中語文《傷仲永》說課稿模板04-04
傷仲永讀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