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介紹

            時間:2024-09-21 08:04:44 對外漢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介紹

              導語: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以學生學會運用為主,不是以講授語法為目的。下面YJBYS小編分享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歡迎參考!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介紹

              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以訓練學生為主,真正讓學生盡快學好漢語并運用到語言交際中去,教師輔導學生怎樣學習并運用語法。因而對外漢語語法項目的解釋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是教學語法而非理論語法,因而要堅持“精講多練”

              語言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明白一些語法理論,而是讓他們能夠準確地、熟練地使用漢語進行成功的交際。沒有大量有效的操練,是不可能達到這一目的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一貫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精講多練,語法教學也一樣,但有的老師說口語課、聽說課可以很容易作到精講多練,語法的教學很難做到。這種說法多多少少有一定的道理,但只要老師的水平達到了,并用心去備課,語法教學也是可以做到以練代講的。

              第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是教外國人的語法而非教中國人的語法,因而教師在授課中一定要注意教學用語簡單、淺易,少用術語

              要想真正做好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并非易事,即使是資深的漢語語法教授也未必講得好對外漢語語法,這是因為對外漢語教學難就難在要把那些中國人覺得習以為常的語法問題,用外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還要讓學生能夠正確運用,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講解語法知識前,做大量準備工作。所以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常以公式,表格形式出現,具體而實用,簡明而通俗。其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漢語進行情景對話,而非長篇大論地空講理論。

              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到今天,取得不少成果,很多初級漢語課本在減少語法術語方面做了有效的嘗試。比如:只說“動作的趨向” 而不說“趨向補語” 術語;只用 “Sb1讓/叫/使Sb2+V”而不說兼語句等術語。當然一些教材還會出現大量術語,這就要求老師在自己真正明白這些術語的基礎上,用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

              第三:在實際的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從形式出發作句法分析,也是不夠的,因而對外漢語語法是講條件的、實用的語法而非描寫的、分析的語法

              劉月華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序言里所說:“在闡述各項語法規則時,除了指出結構上的特點外,還特別注意語義和語用上的說明,以便使讀者了解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以及在使用某種表達方式時應注意什么樣的限制條件。”比如,在教授“把”字句時,如單純地告訴學生“把”字句的形式:

              “Sb+把+o+v在/到+Place”/“名+把+名+動在/到+處所名詞”

              這只不過提供了一種組合的可能性,并不是任何名詞、動詞放在這個句型里都可以生成合乎語法的句子。如果我們不把“把”字句的語義和語用條件告訴學生,留學生就會照此格式生成形式上完全正確而實際上完全錯誤的句子。如:

              *我把比薩吃在學校飯館。

              可見,除了給出把字句的公式之外,我們還應該說明,某一動作發生后使名詞所代表的事物附著在處所名詞所代表的地方,才能使用“把”字句。如:

              我把水杯放在桌子上。

              要想讓學生理解語用,即到底什么情況下才使用某一語法項目,經常需要把要講的語法項目放到更大的語篇中才能理解。比如 “并”放在否定詞前,表示強調,加強否定的語氣。但如果只舉一些單句,如“我并不想去上海。”會讓留學生很難理解。因為漢語表示“強調”的太多了,學生可能會造出下面的句子:

              A:你明天去廣西嗎?

              B:*我明天有事,并不能去廣西。

              這是因為只有當說話人為了強調說明事實真相或實際情況而來否定或反駁某種看法(包括自己原先的想法)時才用這個語氣副詞“并”。而這種語用要求只在單句中是很難體現出來的,必須有上下文的語境才可以。

              總而言之,就象陸儉明先生曾說:“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要大講語法,特別是不要一條一條地大講語法規則,而要善于點撥,這對一個漢語教師來說,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這不僅要求漢語教師善于發現并抓住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語法錯誤,給以改正,而且要求漢語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出現的某種語法錯誤的原因,要善于確定解決學生某個語法錯誤的突破口,要善于針對學生中出現的某種語法錯誤運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出明確而又通俗的說明。”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介紹】相關文章: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和模式06-14

            對外漢語教學方法05-07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教案10-06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短語08-30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攻略09-24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大全06-30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方法及原則10-18

            中學英語語法的教學方法08-28

            2017最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方法06-26

            對外漢語聲母韻母的教學方法09-10

                    <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飘沙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