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點艾葉,掛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繩,炸油餅,做米糕,油餅子卷糕賽過年……”歌謠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響亮,動聽,絢爛,多彩,被記憶之門悄然打開,顯露出溫馨如昨,甜美似夢的一頁。
睡夢里,似乎有人在動胳膊與腳腕,睜眼一看,胳膊腕與腳腕里,被拴了一根細細花花的五彩繩,有春聯的大紅,有天空的湛藍,有油菜花的金黃,有馬蓮花的淡紫,還有雪花的純白——這繩兒據說能辟邪,小孩要從端午一直扎著它,直到五月十三日,找一墩馬蓮花,放到上面,就能驅蟲趕蚊,驚嚇草蛇,消災避難,逢兇化吉。扎了五彩繩的,即或碰到蛇既不纏身也不傷人五彩繩是母親用她黑黑長長的頭發,從走村串戶的貨郎擔那兒換來,端午節前搓好的。待穿衣下炕,找布鞋穿的當兒,媽媽一臉慈祥,滿懷喜悅地提來一串蝴蝶樣的東西,說是香草荷包。荷包觀之好看,聞之馨香,掛在家里是擺設,別在衣襟上是點綴。每人兩個,一大一小,不同樣式。大如巴掌,小巧玲瓏如蝴蝶像繡球樣的,還有像小動物的。我們看著掛在衣襟上的荷包,看著長長的絲線穗子,心里樂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里被注入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一種靚麗的色彩。破舊的衣服,經色彩鮮艷,余香裊裊的荷包裝飾,顯得時髦而好看起來。我們兄妹之間相互比試著淡香四溢,花色多樣的荷包,夸耀一番,便被一陣濃、一陣淡的菜籽油的香味所吸引。做荷包的材料是細心的媽媽不知從那里搜羅來的,紅色、藍色、黃色、花色等各種鮮艷好看的綢緞做里子,內部裝墊了些許棉花,幾根長長的、綠綠的,有些干枯但依舊柔軟的香草——那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被山民仔細辛苦搜尋來的。據說,在深山老林里,在巖壁石縫間,就長著這種極不起眼,卻散發著人間濃郁香味的香草。端午節前,有不少人趁農閑時間,爬山越嶺,攀上懸崖峭壁陡坡處,采來巴掌大一塊香草。婦女把芳香四溢的香草,裝填進各式各樣的荷包里,散發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個屋子。戴在小孩的身上,走路時,猶如香袋一般,隨風發出股股幽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