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百年思索》經典語錄

            時間:2020-09-12 08:37:46 一句話經典語錄 我要投稿

            《百年思索》經典語錄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于臺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下面是YJBYS小編收拾的《百年思索》經典語錄有關語錄,期望我們喜愛。

            《百年思索》經典語錄

              1、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2、文化,根本沒有“固有”這回事。它絕不是一副死的掛在墻上已完成的畫——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抹。文化是一條活生生的、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里頭主流、支流、逆流、漩渦,甚至于決堤的暴漲,彼此不斷的激蕩沖撞,不斷形成新的河道景觀。文化一“固有”,就死了

              3、素養和知識的差別,容許我竊取王陽明的語言來解釋。學生問他為什么許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卻做出邪惡的事情,那么知和行是不是兩回事呢?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個人的解讀里,王陽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識”的層次,而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王陽明用來解釋“知行的本體”的這四個字很能表達我對“人文素養”的認識:真誠惻怛。

              4、德國像一個徹夜失眠,夜夜失眠的老人,在黑暗中睜大著眼睛無盡止的反省自己,審判自己,捶打自己,和醒著的靈魂做永無止盡的辯論。一個患失眠癥的民族!

              5、有一個年輕人,在長安的街頭,夾在人潮里看熱鬧。執金吾的車騎盛大壯觀,威風凜凜的駛過街市。年輕人暗暗對自己說:“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人潮里另一個年輕人,他也驚詫于車騎的豪華,暗暗對自己說:“這是剝削階級,有一天消滅它。”哪一個年輕人對呢?

              6、越往南走,到意大利,文化越傾向于以族群家庭,人情為中心,講關系,講感情,越往北走,到北歐,文化越傾向于所謂公民社會,以社群,公益為中心,講公平,講紀律。南人認為北人沒有感情而呆板,北人則認為南人沒有效率而且腐敗。

              7、活的文化,死的理解。希羅多德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大流士王召集了一批希臘人到宮廷上,問他們,什么代價可以使他們愿意去吃自己父親的遺體;希臘人說,不可能,沒有任何代價能讓他們去做如此可怕的勾當。同時,殿前有一批印度人,這個部落的印度人是以吃父輩遺體為風俗的。大流士問他們,什么代價可以使他們愿意將父親的遺體火化(希臘人火化遺體)。印度人大驚失色:不可能,不,沒有任何代價能讓他們去做如此可怕的勾當,想都別想。”

              8、任何一個國家的建立,都需要一個“假想敵”來激起自己內部的凝聚力。對歐盟而言,挾其經濟軍事優勢而四出“侵略”張牙舞爪而又絕對“沒有文化”的美國正是一個理想的“暴秦”,可以促進歐盟各國的`團結。

              9、政客關心個人權利,嘩眾取寵。政治家關心國家整體前途,有拒絕媚俗的勇氣。拉賓以生命來證明了這個分野。

              10、獨裁,專制,腐敗,不是哪一個主義制度所獨有,但是東歐革命狂潮就應該給所有的專制政權,不管它是否什么主義,一個冰冷的警告,暴力,不能持久。

              拓展閱讀:

              該書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國,抒寫了她對歷史的反思,對中西文化的思索,對未來的展望。 十多年來,當野火燃燒之后,以犀利的筆鋒,持繼不斷的點批社會不平的現象,帶著知識份子獨具的感性憂心,龍應臺始終堅持她的理想,她的風格。從臺灣到西方,從西方到中國,透視著兩岸的現況發展,使她的角度更加寬廣。

            【《百年思索》經典語錄】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10-12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08-20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句子12-01

            英文百年孤獨經典語錄09-28

            描寫百年孤獨經典語錄09-27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摘錄09-23

            《百年孤獨》的經典語錄08-29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句子08-29

            有關百年孤獨經典語錄08-29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匯編08-24

                    <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飘沙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