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讀后感精品(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海海》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海海》讀后感1
生活,就像一片廣闊的海洋,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未知的挑戰。讀完麥家的《人生海海》,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
生活,是一場旅程,充滿了起起伏伏,風雨兼程。輪船航行在海洋中,時而會遭遇驚濤駭浪,但終會迎來風平浪靜的時刻。與之相似,我們要學會接受生活的起伏,勇敢地面對挑戰,堅定地向前航行。
生活,是一本厚重的書,需要細細品味。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生活的縮影,每一個人物都承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我們要像閱讀一本書一樣,用心感受生活中的點滴,從中汲取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
生活,是一次探索,需要勇敢地去追尋和發現。故事里的人物,有的選擇留在原地,守護著自己的`家園;有的選擇踏上冒險的旅程,追尋著內心的向往。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探險家,應該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領域,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我們要像海洋中的航行者一樣,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擁抱生活,不斷追尋和發現,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人生海海》讀后感2
人生海海,如同一汪大海,把我們深深地吸引在其中。我們勇敢地邁開步伐,逐漸適應了這個大環境,開始了我們的旅程。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歷了無數次的跌倒和失敗,但始終沒有放棄,堅持披荊斬棘,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人生海海》,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這本書中,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就像是一片海,海上有朦朧的遠方和神秘的未知,有平靜如鏡和洶涌如潮的波濤,有陽光普照的日子和暴風驟雨的時刻。在這片海上,每個人都是一個水手,在不斷地探索和冒險中成長和成熟。
這本書讓我深受啟發,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從小到大,我都有一個堅定的理想,希望能成為一名醫生,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我的學術道路上,我遇到了許多挑戰和困難。第一次考試失敗了,第二次又失敗了,我的信心遭到了重創。我曾經想過放棄,但是內心深處的那股執著和追求,讓我重新振作起來。我把考研重點放在了我的薄弱環節上,堅持復習,終于上岸了。
《人生海海》讓我明白,人生的旅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學習的過程。雖然會有失敗和挫折,但它們也是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的動力。正如書中所講:“風浪總是會過去,但是,在每一次束手無策的時刻,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不放棄。”
書中的故事也讓我深受感動。當年的少年安娜,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卻遇到了生命中最大的'挑戰——癌癥。但是,在病痛和挫折的旅途中,她從未放棄,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名護士。安娜以自己生命中的經歷,告訴所有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困難和痛苦看似不可逾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堅持和勇氣,披荊斬棘,走出自己的路。
這本書還讓我明白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自己的成就,更在于幫助他人。書中講述了許多人生經歷,例如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地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幸福。當我們幫助別人和為別人著想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總之,《人生海海》不僅教會了我不怕挫折的勇氣和堅持努力的信念,更教會了我珍惜自己的生命,助人為樂的人生觀。在人生這片大海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冒險,在風浪和擁擠中學會堅持和前行。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創造出自己的精彩。
《人生海海》讀后感3
讀書這種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這種自發能動性,書中即使真的有黃金屋或顏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兩天讀了兩本書,不妨談談。
第一本是麥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華的《活著》。
我是先讀完《人生海海》的,花了兩個晚上,正好從20xx年讀到20xx年,讀完又馬不停蹄把《活著》重溫了一遍。《活著》讀起來快,一是字數上少于前者,二是讀過一遍,對書中的人物及情節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上一次讀還是20xx年,昔日挑燈夜讀的場景,今時歷歷在目,諷刺的是上學時我最討厭看書。
兩本書放在一起讀,有種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貴的命運雖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個年代卻相差不遠。在同一個年代里,兩個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交融參雜在一起,從中感受到的除了活著不易外,更加體會到人與環境的緊緊相連。如水與魚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一部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群人的歷史。
在我媽那輩的認知里面,由“家國”觀念主導,認為沒有國即沒有家,我不反對這種觀念,畢竟靠著這種觀念,在近代史中,在關乎民族存亡之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們那輩受到的教育是把國家比喻成一個大家庭,因為家庭中有愛的成分,把國家視為母親,自己就能沐浴在母親的庇佑之下。而隨著社會進步,過去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家族式的小集體轉化為社區,街道辦事處,本來是靠宗親相幫的事情,被國家機關取代。我媽那輩的思想里存在家國情懷,認為這是國家母親的恩愛。但在我看來,這是社會進程的自然變化,這變化的背后有著某種力量,使出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們信奉著他們的思想。所以,國家不過是一個大的單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愛。
這是從國到家的俯視角度,而從家到國的仰視角度來看,即從個體到集體的角度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也就舉重若輕。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為人的無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來自集體的裹挾。小說中對應的那個年代,我們能夠顯而易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集體思想所摧毀的,但是放到大的'層面來看,他們的犧牲常常無人問津。這也就是我看小說,看到人物悲慘命運時的感動來源。我感動,并不是因為他們大無畏,我感動是他們面對這樣的命運時,全盤接受,沒有悲天憫人,而是繼續去活著,去愛著。
在余華的雜文集中,我看他談到《活著》,他說: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余華把活著看作是一種本能,一種生物體為了延續下去的竭盡所能。我把這稱為是一種勇敢,一種高貴的品質。不是視死如歸,也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對命運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貴也罷,他們沒有在某一個夜晚覺得命運坎坷,從而走向結束的道路,這或許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最為特別的地方。他們依舊嬉笑怒罵,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時間去體驗時間。他們的命運并不燦爛,如同一道頃刻間就會坍塌的危墻,而在危墻之上,在磚與磚的縫隙之中,在那狹窄之地,依舊盛放著艷麗的花朵。
人身上的韌勁常常體現在他面對危難的時刻,活著才有可能贏。這是一句挺雞湯的話,但事實不正是如此嘛!
《人生海海》讀后感4
讀完心潮澎湃,這本書懸念迭起。描寫了一群鄉村人的正義感、樸實、快意恩仇、小肚雞腸、刻薄、算計。人物形象立體,每個人心里都有秘密,這些秘密壓的`人活不下去,身體被壓垮掉。
上校,一生經歷輝煌又坎坷,為人豪爽。最后瘋了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種救贖
爺爺,封建守舊愛面子。因為想保住臉面而出賣上校,受不了全村人的辱罵排擠,最終在豬圈里上吊自殺。
小瞎子,膽大妄為好生事利用職權獲取上校的秘密,被上校隔了舌頭雙手致殘。
主人公的妻子出場時間不長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人生海海》讀后感5
是一個同學推薦我讀的。
花了三個晚上,我讀完了這本書。
在浙江的一個農村里,“我”的爺爺是當地知識淵博的人,小時候的我總是聽著爺爺講各種各樣的道理,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在我們村,有一個綽號叫做“太監”(又被人叫做“上校”)的人,他身上藏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我從爺爺和他的朋友們那里聽來的。
上校聰明又溫柔,果敢而幽默,是許多男人幻想中的集合體。如果你想打仗,他在抗戰時期打過鬼子,在朝鮮打過美帝;如果你想體驗臥底生活,他當過特務;如果你想要花不完的金錢,他憑借自己的醫術,得到了許多有錢人的賞識;如果你想要許多的女人,他的床上功夫還特別好。這樣的一個人,卻是孑然一身,除了信觀音的母親,只有一黑一白兩只貓作伴。就是這個傳奇人物,以及伴隨他身上的各種各樣的秘密,讓這本書讀起來趣味感十足。
上校就像一個超級英雄,和大部分的超級英雄一樣,上校也有他致命的弱點——標志他作為漢奸的證據——肚子上的刺青。為了隱瞞這個秘密,上校不惜傷害了村里的村民。
問題在于,他不是漢奸,是個十足的愛國者,是個為了國家流過汗,流過血的英雄。
上校的結局是悲慘的——在十年特殊時期,他的母親被判三年,死在牢里。而他被公開審理,在臺下的人希望扒掉他的褲子看他的刺青。在生命如同草芥的戰場,見識過無數戰友尸體的上校依舊保持樂觀,卻在這個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不讓那個刺青玷污自己,瘋了。
上校的結局是幸運的——由于他的獨特的魅力,曾經他幫助的一個上海小護士接待了瘋的像孩童一般的上校,成為了他的妻子,也成為了他的“母親”,照顧了上校的后半生。
男人至死是少年,可有的男人卻長大了。能一直當少年的男人是幸運的,被迫要成長的男人是不幸的。少校至死沒當過漢奸——至少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從來沒當過。瘋癲之后的少校如同孩子一般,被妻子緊緊保護在身后,不知道這樣一種結局對于上校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在故事的`結尾,作者麥家引用羅曼羅蘭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來激勵故事中的自己,他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敢死不叫做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這也是書名《人生海海》的最好詮釋。
讀完全書,書中的人物,事件在我的腦海中交織,旋轉,發酵。所有的故事仿佛成為我自己的回憶,而回憶過去總是安全的,不像未來,充滿了冒險。
出租屋里的洗衣機壞了,隔壁的鄰居還在吵架,外面的街道上傳來了機器發動的聲音,那晚本該是個不眠之夜,可我睡得很香。
《人生海海》讀后感6
人生海海,變幻不定起伏沉浮,但依然要好好活著。
書中的上校,為了隱藏那一行刺在身上的屈辱,那一段不可告人的經歷,寧愿被嘲笑成太監。哪怕全村人都對他的褲襠充滿好奇,他仍接濟、幫助那些可笑無知尋死的人。直至小瞎子、胡司令等人,一定要揭開他拼死隱藏的過往,一定要揭開撕裂他的傷疤,把他給逼瘋了。聰明絕頂的'上校,逃得過敵人的炮彈,避不了碎嘴和好奇,最終像個孩子一樣,在那個曾經愛他、恨他、害他的林姨的陪伴下,活了近一世紀。
書中的爺爺,為了保護兒子的名譽,挖開了老保長的嘴,找出了上校的藏身點,舉報了上校害上校坐牢,還去栽贓小瞎子。把孫子送上開往國外的船后,內疚、羞愧把他自己逼到了墻角,捅破了生和死之間的那層紙。
小瞎子做盡惡事,重遇“我”后,還活在仇恨當中,因惡生恨,因恨生惡,不惜對“我”的父親編劇,企圖讓“我”余生不得安寧。
人生海海,人性海海。好奇害死了貓。全村人對那褲襠的好奇,那一行字的好奇,害了上校、小瞎子、爺爺和“我”一家,讓“我”也漂泊在海外二十二年吃盡苦頭。
為了面子,爺爺一時的糊涂,害人害己,把自己和一家人逼上了絕路。有的人因愛生恨,陪伴上校終老的林姨,卻是當初把他從英模人設中拉下來的人。有的人因恨生惡,哪怕不斷接濟、尋醫,時間沖不淡小瞎子對上校、“我”一家的仇恨。
海寬廣,無風浪時,包容萬物;海兇狠,風浪來時,吞噬萬物。人性如海,風來變獸,好奇起浪,權力起浪,嫉妒起浪,仇恨起浪……
以下為摘抄:
世上沒有如果,只有后果。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人和獸之間,只隔著一團憤怒,像生死之間只隔著一層紙。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海海》讀后感7
麥家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后,依然熱愛生活。生活從來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初讀《人生海海》這本書,我覺得他是太監,讀到一半我覺得他是上校,讀完這本書我覺得他是英雄。
人生海海,是的人生就像大海一樣寬廣,你不知道它的深度,更無法觸及他的寬度。正如我們不知道有一天我們的日子會過成什么樣子,也不知道我們會活到多大年齡。這些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生活自有他的軌跡,但是上校在經歷了如此多的生命的打擊之后依然沒有放棄熱愛生活,沒有放棄給爺爺寫大字報。
正是這種對于生命無限的包容和熱愛,以及對于他人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的大智慧能夠讓他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之后依然能夠安然地活下去。
恐懼和羞恥心就像是一粒種子,一旦在人的心中種下,就會生根發芽,并不斷地長大。上校那么勇敢的一個人,在戰場上殺敵無數,救人無數的人,卻被自己身上的一個名字所打倒。爺爺是被自己面子所打倒,其實也是怕自己丟了老祖宗的臉的恐懼讓他鋌而走險揭露上校,釀成這樣家破人亡的悲劇,爺爺和父親的結局并不比上校好到哪里去。至少上校是了無牽掛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爺爺和父親呢?
愛的對立面往往是恨,恰恰也是所有不幸的開端。林阿姨因為愛上校而不得被慘遭小人暗算,一生都在贖罪,不管怎樣,大概是命運的兜兜轉轉吧,最終兩個人還是了。
人生海海,多行不義必自斃。多行善事,就是在為自己鋪路,上校一生善良,最后雖然落的個傻癡的`下場,但因為年輕時救過林阿姨的命,為自己的后半生鋪下了路,也為自己積下了福。我覺得,人生海海這個名字真的好。其實想打九分,但是又沒有九分這個選項,剛開始給了八分,后來想想還是給了十分,希望麥家能夠再出一些這樣的精品吧,這個時代需要您這樣優秀的作家來蕩滌我們急躁的內心。
《人生海海》讀后感8
看完了《人生海海》,總是不經意會想到去年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其實前者給我感覺雖然好,但閱讀過程里還是會有莫名的被作者不斷點明中心的感覺,一種類似“強調人生海海”的意味,本身小說故事及人物浮沉已經足夠說明了,但字句中有意無意會出現旁白一樣的點題,莫名覺得缺憾。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呢,即便口吻同樣是“我”,那不勒斯里的女性的“我”情緒的動靜比海海里的“我”看似更波動,更狹逼一些,但整部看完,其實是平靜的。它和時代一同沉浮,也和會成為歷史的必然沉浸下來,它里面的人和事被歷史沖刷完的塵土一樣,落在某處了,讀完假設有所失的,又是必然的'。
《海海》讀完是拉扯不掉的一種愁苦感,一方面是我生理本能抗拒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也是我對人生愁苦感的體會,覺得唉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但又想撇開不要。
一晚突然想起有個那不勒斯的讀者曾回復我說:“好書很多,時間有限,沒必要浪費在這本上。”
好壞怎么判別啊,就是先滿足了各樣的好奇心先嘛之前聽樊登老師講過麥家老師的新作《人生海海》,邀請麥家老師做客讀書會分享創作過程。之前不知道麥家老師,直到看到他之前寫過《風聲》、《暗算》才知道這位老師的厲害。
在采訪的過程中,麥家老師表現出來的豁達開朗、堅持自我讓人很敬仰。在滾滾紅塵中能做到不被誘惑、堅持自己的真心的能有幾個?大都被世俗帶著著漫無目的的前行著。
樊登老師說他用一天讀完了這本書,我用了兩天,故事內容很吸引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每次都給人一些震撼。熬夜讀完。本書主要講述了“少校”的人生故事,以及其他相關的人的命運。故事梗概需要自己去讀、去品味。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如書名一樣,人生如大海般茫茫然,沒有固定的去向,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還有一點就是,你會想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就是真實的存在,譬如書里面的“小瞎子”,在書的結局處,本以后得到同情資助,他會有所改變,沒想到最后還是會編造一些謊話,看到這里的時候有種說不出的難受惡心,疑心他在說謊但是又在想此時為什么要說謊呢?難道是真的,那太可怕了。直到“少校”去世后,她太太拿出那套金子的手術刀,才跟作者一樣長舒一口氣,明白了人性。有些人的人性根深蒂固、死都改不了。 “少校太太”愛一個人的勇氣,不管他變成什么樣子?“少校”在事業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遭對手陷害。發配回農村老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過的自我,沒有被這一切打倒萎靡不振。這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很令人佩服。
《人生海海》讀后感9
這本小說我是通過樊登讀書轉過來的,才讀了幾章就發現原來小說描寫的場景就在我的隔壁——富陽農村,而我在蕭山。里面的鄉村俚語還是那么熟悉,讓我有了強烈的代入感和認同感,可能這是其他很多讀者感受不到的。
讀完回味這本書,感覺有點沉重,在那個扭曲的時代,英雄和小丑顛倒的年代,真正的英雄淪為被恥笑、踐踏的對象,而那些跳梁小丑卻拿著所謂的真理,肆意妄為。本書的線索就是上校肚臍下面的那幾個字,這幾個字貫通了這本書,也貫通了上校的.人生,雖然到最后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是那幾個字,但我想我們也不必知道。上校用上了一生去掩蓋這個所謂的恥辱,其實我們知道,這也是他的軍功章,是他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奉獻的印記!
書里面有一段“我”和小瞎子的對話,他說上校的下場比他慘,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卻能看到,上校過得遠遠比他幸福,有愛他的人陪著他,用童心走完最后的路……
心有雷霆面若靜湖,這是生命的厚度,是滄桑堆積起來的。
上校的人生就似那片大海,有狂風暴雨也有波濤洶涌,但終歸囊括萬物!
《人生海海》讀后感10
前兩天拖著我媽去了書店,隨便挑了點書,她選了這本《人生海海》。我看到她拿著這精裝外皮的時候著實有些抗拒,一來精裝書又貴又丑,二來麥家——我只聽過,但不知道他有什么代表作。
看書皮簡介就能把內容猜了個大概。“《人生海海》講述了一個人在時代中穿行纏斗的一生”。那無非就是從抗戰、解放、文革到改革開放的各種際遇了,當然會令人嗟嘆、唏噓、扼腕云云,這一類小說的立意內涵也總是大同小異,區別開來的就是架構如何,文風如何。
書襯上有王家衛寫的:“有人說,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經典文學的直線距離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這三步。麥家的了不起在于他走完了這三步。”首先這個有人說是誰說,我很迷惑。一般來講,要使自己說話有份量,那最好搬些名人名言。這樣堂而皇之地降下一個“有人說”,倒像是“我自己說”。還有“這三步”是哪三步,講話要講清。不知道王家衛原話如何,但書襯上宣傳這一段,真叫我摸不著頭腦。那意思不過是“王家衛覺得麥家很好”,但我也不喜歡王家衛的電影。
本書的敘述方式有些意思。主角該是這位上校,但他的人生軌跡卻不是他自己說的,也不是“我”看來的。“我”在書中應該就是個耳朵,上校的人生經歷都由聽來的故事湊完整。
這種構局挺精巧,“我”聽來的既有正面也有負面,人物形象立體起來了,且懸念充足,不到最后讀者都不會明白上校的經歷究竟如何。由于敘述者眾多,作者也在上校——劇情的主線中穿雜了這些配角的人生。也許作者原先是想構出一個龐大的`故事。不過,這種敘述方式被用的挺多了,作者也用得挺順的。
我想了一會兒,不知道還能夸啥了,我還是來說說我覺得不好的點吧。
繁冗。三百來頁,內容卻多的很。主要人物們有綽號,好多好多;各種角色也著里不少墨,甚至有些多余的墨。一個配角,不多的戲份就可以刻畫出大致形象了,但往后讀,還在寫,可又沒寫出什么新內容,只是拿同樣顏色的筆,在草紙上不停地疊涂,但涂來涂去還是那色兒。可以說是人物欠缺成長吧,從頭到尾還是那樣子。比如說小瞎子,很工具人。
主角光環太重。角色都依附著上校,他們的行為、意愿、結局,都是由上校起,由上校終。在此過程中,時代的力量被淡化了,“命不由己”的特色被削弱了,反倒是“上校”變成了天命,而時代只是個推手。有些主次顛倒吧。本以為看的是時代浪潮顛倒眾生,但最后只瞧見了個人魅力的龐大影響力。尤其不太理解“我”對上校態度的取向,為什么“我”會對一個不甚了解,鮮有接觸的人懷著如此之深的、幾十年都難以泯滅的愧怍?就僅僅是因為爺爺毀了他?還是因為好奇?“我“兒時的行為與“我”長大后出入甚遠,到底怎么變化的,書中也缺少交代。另外,爺爺揭發上校導致“我”家破人亡的劇情刻畫太少,這讓我這從未體味過當年環境的孩子頗為恍惚。
語言。不太流暢。看起來很想模擬那種鄉土感,但讀起來還是帶點城里人的味道。可對比余華,那寫得就很接地氣。
關鍵劇情轉折太快了,鋼沒用在刀刃上。
按書皮介紹來講,本書的主旨應該就是“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所以它其實也可以叫《活著》,不過余華叫了他就不能叫了。書中主要角色,上校,并沒有刻畫他怎樣生不如死,最后也瘋了,所以更沒有活著的困擾了,你總不能說被壓迫然后發瘋體現了活著的勇氣吧;上校的妻子,同樣也沒有到抉擇生死的地步;我爺爺,其實可以襯這句話,但沒做多少描寫;我爹,看起來不適用;我,似乎是真過過苦日子,經歷過生死抉擇的,但西班牙的生活顯然不是本書重點,而我也不是本書著力刻畫的對象。綜上,主旨不突出。總體感覺就是作者做了一桌子菜推到你面前,都差不多,因此我不知道他最想秀一把的是哪道了。
我只是草草讀了一遍,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沒注意到,有些地方可能會錯了意,但一遍下來后,我無論如何都不想讀第二遍去彌補疏漏了。這種題材的書不少,優秀的有,一般的肯定更多了。這本《人生海海》總體來說肯定是還行的,行文流暢,人物豐富,慘也都挺慘的。
不過也就是還行了,我還是更想看看有沒有什么新鮮的。
《人生海海》讀后感11
上校的前半生,努力的做著一個英雄。不遺余力的付出。卻在風云詭譎的大環境下,被誤解,被猜忌,被殘害,沒有被生活所善待。整本書看完。焦點一直凝固在上校的私密處。那里刻著的到底是恥辱還是榮耀。誠如后來上校失智后樂意展示自己那處秘密一般。算是活明白了。好壞都放下了。
人生海海,波瀾起伏,到最后都會歸于平靜吧。
整本書,一直圍繞著上校在展開。對群像的刻畫還是單薄了點。
一個苦難的時代,是由一群苦難的人撐起來的。
看完書我能記得的,
第1個是上校,
然后是最后陪伴他的上校夫人,
還有以第一人稱的我。
以及我的父親,我的.爺爺。
老保長。
小瞎子。
其他人物的信息就很弱了。
看作者最后的落款是18年成書,19年定稿。
現在是19年6月份。
我也總算是看了一本新鮮出爐的書。
《人生海海》讀后感12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今天給大家分享樊登老師解讀的《人生海海》。
這本書是被譽為“諜戰文學之父”的麥家老師的超越之作。
莫言、高曉松、董卿傾情推薦!
人生如海,潮起時,不忘初心;潮落時,不懼困難。
董卿曾用蘇軾的《定風波》來形容《人生海海》: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對于麥家而言,這本書不僅是他獻給父輩與故鄉的禮物,還是他醒悟人生,放下過去的見證。
這一次,他舍棄了自己諳熟的題材與風格,深入到歷史背后的隱匿中,嘗試著解鎖人性的密碼。
那些文字,充斥著生活的殘酷,也透露著人心的起伏,娓娓道來間,便將一個人的是非難辨,一個時候的波詭云譎,呈現給大家。
一個傳奇人物,卻藏著一個個的迷題;一個小小村落,卻一次次揭開人性的善惡。
真實與謊言,絕望與希望,在這數十年間,無數次上演。
瑞卡斯曾說:
“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用大把時間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
生命如寄,唯有了解真相,才能寫出真實的故事;只有嘗盡人心,才能留有回味的空間。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是平常;山山而川,人來人往皆難忘。
棋如人生:落子終要無怨無悔
有人問:“與人對弈,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一個回答這么說:
“棋品如人品,棋藝好壞并非主要,真正的棋品,看的是一個人能否做到落棋不悔。”
世事如棋,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每一事都要謹慎認真,每一次的抉擇,都決定著人生的方向。
而那些落子無悔,對人生無悔的人,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強者。
正如書中的“上校”,他是一個“笑話”,卻也是一個“傳奇”。
年輕的時候,上校為獲得敵方情報,周旋于日本女人與女漢奸之間,她們在他肚子上留下了刺字。
而這便是上校一生莫大的恥辱,也成了他心中永遠過不去的檻。
他用一生守護著這個秘密,因為這個秘密,他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談資,為了這個秘密,他選擇放棄愛情,自毀前程。
然而,上校從來沒有悔恨過當初的決定,為了國家利益,自己的所作所為,全都無怨無悔。
哪怕被人誤會成“漢奸”,哪怕被人喚作“太監”,他都不爭辯、不解釋,因為他明白,人活一世,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生命總會有遺憾,關鍵在于你怎么去領悟。
活著,從來沒有完美的人生。
很多事情,終要有舍有得,但只要初心不改,我心依舊,便可活出精彩人生。
電視劇《功勛》中,講述了于敏的傳奇一生。
1960年,錢三強準備組織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開展氫彈技術的探索。
然而,對于于敏來說,這次任務不同以往。若要參加研究,便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還要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可是于敏并沒有猶豫,一心將心思鋪在氫彈技術的研究工作上。
直到28年后,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才逐漸被世人知曉。
有人覺得這幾十年的隱姓埋名,對于敏是一大損失。
可對于于敏來說,無名不等于不被人知道,歲月可以模糊世人的記憶,卻不能改變貢獻的真實。
北宋詩人梅堯臣曾說:“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
生活于世,終有所追求,有所期待,為了心中的理想,不畏艱苦,孜孜以求。
一個人對生命最好的尊重,便是拼一個春夏秋冬,換一個無怨無悔。
月如人生:活著難免陰晴月缺
古語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世間百態,人情萬千,誰的人生都有缺憾,可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苦難,看得淡生死?
越是存亡之際,越是畏難之時,越能看清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無常。
“我”因為爺爺的過錯,背井離鄉來到西班牙,在一個鞋廠打工,艱難度日,沒有盡頭,只有煎熬。
機緣巧合下,“我”與妻子相愛,此后生活逐步入幸福,然而一場車禍,卻使兩人天各一方。
妻子在臨死前跟“我”說: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如果你死了,我在陰間是不會嫁給你。”
雖然妻子一生短暫且不幸,但她卻始終熱愛著生活,也正是因為對生的勇氣,才讓“我”繼續活下去。
其實,活著永遠比死亡更需要勇氣,因為它不但要繼續承受生活的苦楚,還要承載逝者的希望。
然而,正因為有活著的希望,才讓人們在認清了生活的殘破后,繼續熱愛著生活。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電影《入殮師》,曾有這樣一個鏡頭。
小林大悟過橋時,發現河里的魚在逆流而上,許多魚因為體力不支,累死后被河水沖走,但仍有許多魚堅持不懈的游。
小林很不理解,反正最后都會死掉,為什么還要這么辛苦?
路過的老大爺,聽到后對小林大悟說:
“這就是他們的宿命,中途就算再辛苦,也要回到出生的地方。”
人生何嘗不是一場逆向而生的修行,陰晴月缺總有時,活著便意味著與苦難并行,堅持就等同于和命運對抗。
路遙說:
“在這個世界,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實現,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
越是活著,越要忍受歲月蹉跎;越是悲傷,越要學會苦中作樂。
人生海海,不必在意一時得失成敗,只要自己內心感覺幸福,便一切都會值得。
茶如人生:再苦澀亦有回甘
人生就像一杯茶,苦澀有,甘甜亦會來。
生活確實痛苦,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可總有一天,會等到心中的幸福。
就如喝茶一樣,越靠后,越能嘗出茶的醇香。
林阿姨與上校,兩個原本相愛的人,卻被命運所捉弄,半生糾結。
林阿姨因為上校的拒絕,因愛生恨,毀了上校的前程,也間接毀了他的一生。
多年之后,上校被逼成了瘋子。
直到那時,林阿姨才得知,當年她冤枉了上校。上校從來都是愛她的,甚至冒死闖進火海,前去救她。
得知真相后,林阿姨發誓要照顧他一生一世,哪怕上校成了瘋子,她也不離不棄。
在送走上校母親后,林阿姨決定帶上校回自己的老家。
上校一口氣活了近百歲,在愛人的陪伴下,在寧靜安詳中離世。
縱觀兩個人的一生,雖嘗到了生活的殘酷,看遍了人性的黑暗,可他們最終找到了幸福,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白落梅曾說:
“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干凈。”
生活會苦一陣子,不會苦一輩子,等到苦盡回甘的那一刻,過往所有的痛苦與悲憤都會化為人生的養分。
唐貞元七年,孟郊滿懷信心,前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卻不幸落第。
之后的數年,孟郊一次次盡興而去,敗興而歸,個中苦楚,難以名狀。
直到他46歲時,高中進士,放榜的當天,騎上快馬,盡情繞著長安城狂奔一周后,留下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苦盡甘來,也不過于此。
其實,苦難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身處其中,總也逃不過命運的刁難。
既然跑不掉,逃不開,那不如咬緊牙關,闖過驚濤駭浪,熬過天凍霜寒。
歷經風雨才知生活,嘗過清苦方懂人生。
苦極后回甘,是生活的真相,亦是生命的堅持。
夢如人生:夢醒之后只剩真實
麥家在書中寫到:“放下是饒過自己的智慧,時間會讓一切和解。”
人這一生,總是追求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執著于求而不得的幸福。
回憶越多,舍棄越難,直到最后作繭自縛,身不由己。
面對命運的曲折離奇,面對人生的起伏不定,卻只有少數人選擇與自己和解,試著改變現在。
回首往事,那些執念的東西,與整個生命歷程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
有人說:
“一個人的執念有多強,他的人生就有多苦。”
就如書中的每個人,他們都有一生的執念,或活在過去,或執意面子,或糾結復仇,或愛而不得。
他們在這片看似寧靜的鄉土上,忍受著時代變遷帶來的痛苦與無奈,承受著身份更替所引起的誤解與委屈,而那些生命的苦澀和人生的傷痛,終將他們拉入一次次的輪回中。
然而,生命中的問題,會變成一個人的束縛,也會變成一個人的財富,它是好是壞,完全取決于我們是否能正視命運,接受當下。
人生如夢,無論夢中是喜是悲,是苦是甜,當夢醒的那一刻,終要回歸真實。
既然歲月易逝,那就坦然面對余生,接受該接受的,放下該放下的。
如此,才能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屬于自己的希望。
饒過他人,也就饒過了自己;放下執念,才能與世界和解。
《人生海海》讀后感13
看到騰訊出的《文學的日常》,史航對話麥家,才知道他,然后花了三天時間讀了這本《人生海海》。
看了文學的日常,感覺麥家是個怎么都不快樂的人,是如此的悲觀主義,麥家的工作室在西溪濕地,風景如畫。但還是不快樂,當心,慎重。
《人生海海》我讀到了父子關系,英雄主義,自我和解。
父子關系里最讓我感動的是爺爺對父親的愛,爺爺愛的付出跟父親所感受到的往往會有差異,甚至分道揚鑣,許多的父子關系都經驗相背,而隨著時間的消逝漸漸相近,但是相背的力道太大,兒子往往要花一輩子時間才能感受到父親的愛。更可悲的`是,有時候沒有和解的時機,父親會先離開。
上校是沒有欲望的,耶穌式的。所以他不是真正的人,他是神的化身。整本書我看到的都是麥家自己在跟自己和解的過程,小瞎子就是他心中的魔咒。當他看到黃金手術鉗的時候描述“在我手上,它的確是祥瑞的,靈丹一樣的,一下驅散了蛀噬我多年的心病。我輕輕摩挲著包,心底暖洋洋的,感到又一只溫順之手在撫慰我,或許正是上校在天之靈的手吧”這個時候,小瞎子這個魔咒被擊碎,在不完備的人生中,麥家承受了過去,砥礪前行。
《人生海海》讀后感14
我是一個看書囫圇吞棗的人,也不會在看完一本書之后有多激動或者興奮。看完一本書更像是一種任務,而不是享受。但整個過程我卻也非常享受,不用干什么,只是看著那些文字出現在屏幕或者紙張上就覺得很神奇,字,詞,句,段,章,一個個微小的方塊字單是排列在一起就讓人覺得很美好。
開這個公眾號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我想要督促自己去做些事情,去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記。正如《人生海海》,用了將近四個小時看完這本挺短的小說,畢竟在網絡小說面前這點體量實在是算不上長。但它帶給我的思考是網絡小說遠不能比的。
開頭提到上校,這是個綽號,并不知道他的真名,相反這個綽號讓人更容易記住。我猜想這應該是男主人公,說不上特別,但和村里的其他人相比的確很特別,一方面被人尊敬,一方面被人在背后嚼舌根,當面聽到會很生氣,但知道大家嚼舌根卻也不生氣郁悶,照樣自己活得無憂無慮,養著兩只貓,躺在舒服的椅子上曬太陽喝茶吃糕點,沒有去想上校接下來會遇到什么事情,將未知留給作者,因為相信,他會娓娓道來關于這個人的事情,他會為我解答疑惑。
我只是一個看客,一個犯懶的看客,冷眼旁觀著發生在這個村子里的事情。小說中的爺爺的確和自己的爺爺有很多相似之處,不知不覺就代入其中,并且對他有一些偏愛,將他眼中的上校看作是真正的上校,也正因為如此后面劇情反轉的時候也對上校這個人印象更加深刻。
這個男人身上有很多傳奇事情,如果作者再美化一些也許就能成為一款網絡爆文的男主角,但作者又將他拉回現實,讓他接地氣,這才讓人猛然發現,你以為的那么傳奇厲害的人物,在時代面前,其命運也只能被時代所左右,才發現個人在群體面前多么渺小。在那個雞毛被當作令箭的年代,在那個喊著口號就能要人命,揚著革命好的旗幟就能為所欲為的年代,一切動亂,殘忍,混沌,凄慘,憤怒,痛苦都撲面而來,讓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一直在想上校為什么不逃呢,為什么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那些說他反動的愣頭青呢,可能是他對人心進行了錯誤的估計,可能是他也沒有足夠的`先知去預料自己的命運,他覺得在那時那刻自己過得滿足自己預期就可以,這不是上校的錯,因為我們都如此啊,預測是件困難而且讓人失去希望的事情,讓人仿佛漂在空中,不知道下一刻是繼續往上飛,還是立刻在重力作用下急速墜落,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我們不是全知全覺,我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也許還能從別人那分不清真假的話語里得到些許啟發,但誰知道那些解藥還是毒藥呢?
這樣的茫然,身在大時代的我們,總是不經意要問:前路漫漫,何處是吾鄉,何處是歸途?再說回上校和林阿姨之間的種種,誤會讓兩人相愛相殺,林阿姨讓上校在他輝煌的時候一下子跌入谷底,愛而不得的痛苦也侵蝕著她,我總是忍不住地想,要是上校告訴林阿姨他的秘密,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命運,可是那樣的事情對男人來說就是莫大的侮辱,就算是帶進棺材也不會說,誰會去告訴自己心愛的女人?
這樣的事情發生,是必然,也是無奈。仿佛一切都已經被安排好了,就像魚兒只能待在水里,哪兒也去不了,否則就丟了性命。可最終,我被這樣的故事感動,像是有滴淚,始終在眼窩里,不肯流出來,憋得難受,卻又沒到情緒的釋放點。
勇敢有謀充滿智慧的上校,在晚年雖然失智,可是他仍然體面地活著,有個女人不嫌棄他,愿意好好呵護他,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禮物嗎,至少上校這一生,沒白活。
《人生海海》讀后感15
之前聽__老師講過麥家老師的新作《人生海海》,邀請麥家老師做客讀書會分享創作過程。之前不知道麥家老師,直到看到他之前寫過《風聲》、《暗算》才知道這位老師的厲害。
在采訪的過程中,麥家老師表現出來的豁達開朗、堅持自我讓人很敬佩。在滾滾紅塵中能做到不被誘惑、堅持自身的真心的能有幾個?大都被世俗帶領著漫無目的的前行著。
__老師說他用一天讀完了這本書,我用了兩天,故事內容很吸引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每次都給人一些震撼。熬夜讀完。
本書主要講述了“少校”的人生故事,以及其他相關的人的命運。故事梗概需要自身去讀、去品味。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如書名一樣,人生如大海般茫茫然,沒有固定的去向,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還有一點就是,你會想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但就是真實的存在,譬如書里面的“小瞎子”,在書的結局處,本以后得到同情資助,他會有所改變,沒想到最后還是會編造一些謊話,看到這里的時候有種說不出的難受惡心,懷疑他在說謊但又在想此時為什么要說謊呢?難道是真的,那太可怕了。直到“少校”去世后,她太太拿出那套金子的手術刀,才跟作者一樣長舒一口氣,明白了人性。有些人的人性根深蒂固、死都改不了。
“少校太太”愛一個人的勇氣,不管他變成什么樣子?
“少校”在事業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遭對手陷害。發配回農村老家,但他的生活依然過的自我,沒有被這一切打倒萎靡不振。這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很令人佩服。
我們有什么日子過不了的嗎?應該做到無論在哪里?什么樣的環境?都能開心的生活,過好每一天。前段時間整理微博,才發現以前很容易滿足,每天都有小幸福。后來變得越來越麻木了,找不到感覺了。
最近看到其他號在寫抑郁的.事情,原本以為只有自身會間斷性抑郁,情緒低落。看到后才發現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不是個體的原因。有些人因為生活的艱辛暫時掩蓋了抑郁的時間,或者是忙碌的沒有時間抑郁,但內心還是很痛苦。只是在人生的浪潮中隨波逐流,沒有方向。我想改變一下自身的人生軌跡,做自身
未來的路會如何不知道,只有自身去尋找。
【《人生海海》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海海》讀后感02-08
人生海海讀后感03-22
人生海海讀后感10-27
《人生海海》讀后感08-31
《人生海海》讀后感(精選21篇)08-01
《人生海海》讀后感13篇08-09
《人生》讀后感09-21
人生讀后感10-06
《人生》讀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