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山大學“海域的社會與文化”研究生暑期學校舉行結業典禮。主辦方的負責人希望,暑期學校的結束意味著真正學術旅程的開始。在11天的時間里,來自全國及海外的80多名學員聽了20節理論課,進行了4天的田野調查。此次暑期學校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中山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院聯合主辦。
據介紹,此次暑期學校課程分為理論課程和田野實踐兩部分,分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和廣東沿海村落進行。據了解,雖然名為研究生暑期學校,但事實上,暑期學校全方位招收國內外高校在讀博士生或碩士生,以及985、211高校高年級優秀本科生。
不同于一般暑期學校或夏令營對專業有硬性規定,人類學系舉辦的暑期學校在招生時并不限專業,但對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學生作優先考慮。
本次暑期學校不收學費,對正式學員提供住宿,對外地學員還提供一定的補貼。
田野調查也可以是在城市中
中山大學民族學碩士鄭姝莉參加了這一暑期學校,“海域的社會與文化這一主題吸引了我,因為之前很少涉及漁村,特別想了解漁村的社會結構。”
在田野調查階段,鄭姝莉分至唐家村,“老師先帶我們逛整個村落,讓我們了解村落的范圍,有一個村落的邊界感。特別是在第一天逛的時候,會特別注意村中的一些空間,比如信仰空間———廟宇,特色建筑空間———名人故居及特色祠堂,商品空間———商店等等,通過這些空間元素,初步了解村落的一些文化。”
鄭姝莉以前的田野調查點基本是在農村,很少在城市。“這是第一次接觸城中村,了解到城中村在行政管理、人口結構、宗族文化、信仰體系、現代生活方式及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完全不同于非城市的農村,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讓我感覺到我以前對田野的認識太局限了,我太把田野局限于純粹是農村的農村,所以這一次讓我開闊了視野,也啟發我自己應該多走走,多看看,多調查,多反思。”
與兩岸多地專家學者面對面
在暑期學校中,有很多學術界知名專家來講課,其中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麻國慶教授、中山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院院長梁慶寅教授、廈門大學石奕龍教授、云南大學馬騰嶽教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朱健剛教授等。
密集而高效率的培訓讓學員受益匪淺,來自云南民族大學人類學專業研一的林春大表示:“上課時,老師把自己的田野實踐成果毫無吝惜地傳授給我們,甚至有些成果都還沒發表。”培訓課的最后一天下午,林春大等83名學員得到機會,與知名專家學者直接對話交流,“我感受到一種輕松自由的學術氛圍。”
中山大學民族學碩士生鄭姝莉告訴記者,她最為欣賞來自臺灣的知名考古學者劉亦昌老師。“我與劉老師聊得比較深,他博學、專注,很有學術涵養,一直教導我們組員要廣納知識,寬容地接受各個學科的知識,不應該局限自己的視角。”而劉亦昌對生命有涯學海無涯的感嘆也使鄭姝莉頗有所得。
中大舉辦免費暑期學校 研究生與多地專家面對面
發布時間:2017-11-26
中大舉辦免費暑期學校 研究生與多地專家面對面相關推薦
- ·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碩士研修班開班 首批53學員
- ·中大增5個研究生招生單位 提醒研友們關注研招信息
- ·中山大學為力推市校共建研究院 出臺“管理試行辦法”
- ·中山大學201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考場位置
- ·中山大學201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乘車路線
- ·中山大學201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注意事項
- ·中山大學201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違規處理規則
- ·中山大學201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考場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