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語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質的基本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于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信息技術水平是衡量國家科技水平的標志之一。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是提高中文信息處理水平的先決條件。推廣普及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總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普通話的由來 什么是普通話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通俗叫法,是現代漢民族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在臺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而在中國大陸則稱為普通話。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相繼召開,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確定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為普通話下了科學的定義: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