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來特點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冬季一種民間節氣。“數九”從每年陽歷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習俗起源于何時,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冬至的歷史沿革
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之盛典,先民們把“冬至”視為一年之歲首,在《周禮》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冬至為年。
漢代,冬至被列為令節。文學家祭邕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四民月令》云:冬至“進酒肴,及渴賀君師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
唐宋時代,“冬至”與“歲首”并重,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農、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特別是祠部還放假七天以慶--冬至大如年。
明清時代,冬至皆襲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說,冬至日祭祠堂之風大盛。劉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記載,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也有"長至......為國大典......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也是冬至大如年。
鑒于歷史沿革和民眾"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響,辛亥革命后為順應民心,曾一度將冬至日定為"冬節"。
“冬至大如年”,人們還將冬至前夜稱為“冬至夜”,過去的常武地區風俗家家例宴飲、并享祖先,還有吃湯圓、食印糕等習慣。家宴菜肴必備“胡蔥煮豆腐”,諺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蔥篤豆腐。”
隨著時代的變革,冬至的傳統習俗正在不斷變異和淡化。但是,人們至今仍常以是日的晴雨來預測年內氣候,“干凈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等諺語至今一直流傳民間。另外,世代相傳的“冬至大如年”觀念也還深深地留在比較年長的中國人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