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初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有關語文說課稿初中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簡析
朱自清先生的紀實性散文《背影》是表達人倫至愛的名篇,它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在平實的述說中表現了中國式的父子之情,蘊涵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
課文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深沉的父愛,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的感人。文章構思選材和敘事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傳遞著動人的情感。學習這篇文章,除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外,更要領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從而為散文寫作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總目標中要求:“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課標要求從三個維度把握教學目標,本文教學我確定為:
1、知識和能力: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學會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其在語言環境中的涵義。
2、過程和方法:加強朗讀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語文的開放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深情,引領學生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教學重難點
1、說教學重點
根據課標中 “能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等方面的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為: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 ②揣摩“車站買橘”一段中關鍵詞句的含義,體會其意蘊; ③把握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刻畫與分析,感悟父子情深。
2、說教學難點:
①理解文中父親的背影的內在含義;
②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示人物內心的寫作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通過閱讀來完成教師、學生、文本和生活之間的對話。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性,要注重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審美鑒賞,避免對文本的曲解、肢解和牽強附會的解讀。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課前播放龔玥的歌曲《父親》,激情導入;借助短片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加深印象;精讀段落“車站買橘”一節,插入電視散文視頻片段,調動學生多重感官;欣賞現代詩歌《父親》朗讀結課,進行拓展延伸;
2、朗讀激情法:在聽課文朗讀的基礎上,加強情感朗讀指導,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試讀、輪讀、變換角色朗讀等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閱讀指導法:采用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略讀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粗略感知所敘之事,所抒之情;精讀主要是對一些精彩片段、精彩語句的誦讀,目的在于培養語感,加深領悟和理解。
三、說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課堂教學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學生通過讀文質疑、篩選問題、討論交流來積累知識、總結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化創新。為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查詢有關課文的資料,并通過預習,自行解決疑難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閱讀朱自清的名篇,增加課外積累。
2、討論交流法:對一些疑難和探究性的問題,或個別暢談,或小組討論,或師生補充,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情感體驗法: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體驗親情的偉大,充分理解父母對兒女的真誠無私的愛。
四、說教學設計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學,教學以朗讀、討論為主要形式、以感悟父子情深為核心。第一課時主要進行情景體驗、朗讀訓練、初讀感知;第二課時主要是重點文段的精讀、關鍵語句的品味、文章主題的提煉和情感價值觀的體驗。總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情景導入
巧妙的導語能營造適良好的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采用多媒體播放龔玥的歌曲《父親》,要求學生邊聽邊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聯想,聽完之后隨意談談自己的感想。教師簡要點評后引入課題。
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順利進入課文情境中,為更好地理解“父子至愛”蓄足了勢。
(二)走近作者
學生介紹有關朱自清的資料,并播放關于視頻短片,結合課文最后一段中父親信中的那句話,了解作者、作品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配樂朗讀,讓學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朗讀技巧。并將自己認為優美、感人的句子勾畫出來。
2、學生默讀,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重點抓住什么在寫?學生歸納出課文主要寫了父親為“我”送行,車站買橘一事,重點寫了父親的“背影”,從而把握住了文章脈絡。
3、再讀全文,討論:課文幾次寫了父親的“背影”?哪一次留給作者的印象最為深刻?各用一個短語概括出來,并用“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的背影”的句式進行評價。
4、讓學生自由談談文章中最感動自己的地方,并闡述理由。 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聽讀能力,學習批注法,為下一環節的深入研析做好鋪墊。
(四)精讀研析
主要抓住幾個關鍵點展開研讀:
1、品析“四次背影”
“望父買橘”這個片段是本文的精妙之筆,屬細節描寫,它將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我通過播放有關電視散文片斷,引導學生觀察、聯想,深入討論,細細品味幾個要點:①父親衣著的三個“布”字與“我”的“紫毛大衣”;②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細節中的動詞品味;③父親買橘與家境的慘淡對比,回過頭去閱讀第二、三段,揣摩把“背影”放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寫的用意。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圈點評注,交流討論逐一解決。
2、品析“四次流淚”
這樣引入思考:如果說,文章中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通過父親的外在形體“背影”這一特定意象表現出來的,那么,作者感念父親的內心活動又是通過什么體現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全文后,指出這種內在的情感是通過“我”的“四次流淚”體現出來的。
讓學生找出反映作者“淚如泉涌”動情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動情的原因,用“______的眼淚”進行概括,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上述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樸實的語言背后的深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歸納能力、表達能力。
3、父親形象分析
引導學生思考:讀罷此文,假如你就是作者,請談談你眼中的父親形象。提示:可以抓住父親在課文中說的五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并結合文章對父親的動作、衣著等敘寫展開分析。體會文章刻畫人物個性的方法,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4、小結,歸納主題
學生自主舉手發言。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本文構思巧妙,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瞬間——“背影”作為文章的觸發點,用淡淡哀愁的筆調,寫出了一對“慈父”和“孝子”形象,父親的“背影”和作者的“眼淚”都凝聚著一片誠摯感人的愛,讀來讓人動容。 以上回歸文本的環節,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作出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標準答案。教師主要起引領作用。
(五)拓展延伸
設計了五個課內外任務:
1、說一說:請學生敘述父母最讓感動的一件事或一個片段。比如一次送別、一次談話、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個微笑、一個眼神
2、悟一悟:有聲文學欣賞現代詩歌《父親》,進行簡要的賞析。
3、寫一寫:要求學生在課外練筆本上為父母寫一首小詩。
4、做一做:假如父親節和母親節即將來臨,請為父母制作一張賀卡,并進行展示、互評。
5、讀一讀:推薦課外閱讀同類美文《父親的花園》和《默讀父親》,和朱自清的詩歌散文集。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即培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同時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最后,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結課。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語言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皇帝的新裝》一課。
以下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體裁為童話,學生初次學習這種體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記敘文的基礎上采用擬人的方法、將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教育。所以這一課既是對記敘文鞏固,又進一步學習擬人、夸張等修辭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實際運用,對培養學生今后閱讀童話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課在本單元及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處于重要位置。
2、教學目標
學生初次接觸童話,有很必要了解童話有關知識,同時為了給學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規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啟示,所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1)知識掌握目標:掌握字詞、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話的有關知識,學習通過人物描寫、運用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題。
為激起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確定(2)能力培養目標為:訓練想象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結合教材確定(3)品德和心理素質培養目標為:注入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的精神養料。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合本節實際確定(4)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為給學生今后寫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啟示,確定本節教學重點: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及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題。
為將本節所學知識運用到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去。將學習重點再實際運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確定教學難點為:想象力訓練。
二、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的完成將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及總結受騙人的相同的心理達到揭示作品主題的目的,課后練習穿插進行。教學難點安排在分析課文后,了解了課文內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訓練更有利于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童話作品體裁的特點及時間所限,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1、字詞訓練,大屏幕顯示,師生合作完成。此為記憶性學習。
2、快速閱讀:理清故事情節,初步感知課文。
3、分組研究學習: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結合屏幕圖片展示,研究總結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悟出作者寫作目的,同時感受與人合作學習的愉悅,方法由記憶性學習上升到理解性學習。
4、想象:我本著營造機會就放手的原則,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給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激勵創新欲望,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由理解性學習上升到創造性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
1、思想準備:確認幫助學生成人,培養創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創新教學法進行教學。
2、心理準備:以積極飽滿的情緒上課,有實足的信心。
3、物質條件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
(二)導入:結合學生已熟知的童話故事,采用畫面展示《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海的女兒》等將學生引入童話世界,導入課題。
(三)了解作者及文體:初次接觸童話,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使學生了解童話有關知識,為今后學習同類體裁文章打下鋪墊。
(四)整體感知:這一環節設計是從課文整體入手,在快速閱讀中理解大意,對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評價。
(五)學生研究、解決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理解作品的現實意義,從而提示主題,這也是德育滲透的大好時機。
(六)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想象力的訓練會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為學生創設了培養創新思維的好機會,也是本節教學重點的實際應用。
(七)反思與小結
這一環節一方面系統地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表現,以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研究性學習
此環節是想象力訓練的進一步強化,將口頭表達內容形成文字,更具問題的挑戰性,是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再提高過程。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
《丑小鴨》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它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爸爸的花兒落了》、《詩兩首》、《傷仲永》同屬于第一單元。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有的記錄了作者成長的足跡;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長的歷程。學習本單元課文都能帶給學生有益的啟迪。《丑小鴨》這篇童話記錄了一只丑小鴨的成長歷程——一只又大又丑的鴨子,在經歷種種歧視、挫折、磨難之后,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的故事。通過理解丑小鴨這一形象,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讓學生懂得丑小鴨能變成白天鵝是因為心中有夢,并向著夢想飛翔,命運其實沒有軌跡,要對美好理想進行不斷的追求,只有經歷風雨才能經受磨難,還應該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在苦難中鍛煉自己的意志,成為一個實現夢想的勇敢者。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學生閱讀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態度。結合本課的自身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流利、正確、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丑小鴨的遭遇,復述課文大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體會情感,品味、積累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
2.把握丑小鴨這一典型形象,聯想自己,寫下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丑小鴨帶給我們的啟示:能變成白天鵝是因為心中有夢,并向著夢想飛翔,對美好理想積極努力追求。
2.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只有經歷風雨才能經受住磨難,在此過 程中還應該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在苦難中鍛煉自己的意志,才能成為一個實現夢想的勇敢者。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新課標還指出學生閱讀要:“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從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出發,我把“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作為教學重點。
【難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思維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設定為“丑小鴨給你的啟示” 。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過,“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我選擇了導讀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丑小鴨的遭遇,引導他們學習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執著追求的態度。
【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要能復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并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曲折,寓意深刻的特點。我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閱讀法、復述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煅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本著教重啟發、學重思維感知的教學原則,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本課我打算安排導入新課、感知教材、討論質疑、寫作練習四個教學環節:
(一)圖片對比,導入新課。
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文學大師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的開始我利用多媒體顯示圖片,把丑小鴨和白天鵝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對比,并提出問題:“丑小鴨是怎樣變成白天鵝的?” 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課文《丑小鴨》,激發學生探索文本內容的興趣。
(二)讀中有品,感知教材。
在 “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閱讀原則指導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例如“嫉妒”“脖頸”等。理解詞語的含義,比如“訕笑”和 “嘲笑”含義不同,并和學生一起搜集精彩語句,如:他向往這些美麗的生物,世俗的偏見和習慣勢力在他心靈上所造成的壓抑和憂郁,卻不能摧毀他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等。
在通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丑小鴨”的主要經歷——因為丑陋而被訕笑、被排擠;逃離家庭后還是被嘲笑、被侮辱;獨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與冰凍結在一起;在春天蘇醒后發覺自己變成了一只美天鵝。讀后讓學生進行條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復述。并結合安徒生的成長經歷,指導學生明確丑小鴨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三)合作交流,討論質疑。
新課標要求學生對課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討論質疑”這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中 “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討厭的鴨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鴨場里也沒有什么關系。”和學生一起討論、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地向問題的深度、廣度挖掘。在討論質疑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寫作練習。
指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個片段作文《丑小鴨和我》,要求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并運用文章中的精彩語句。
五、說板書設計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教材
《賣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課。這篇課文,通過賣油翁與陳堯咨的對話及賣油翁酌油的事例,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說教法學法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提高了對古詩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綱“讀讀背背”上,而是強調對傳統文化精華的學習。這樣做,是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上盡量多讀些中國古代文學精品,受到傳統文化、道德修養、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潛移默化的熏陶。
為落實新大綱的這一精神,在教《賣油翁》一課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義”這一專題,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義,必須建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從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讀、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哪些語句最能表現陳堯咨和賣油翁的性格。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爾安敢輕吾射!”表現了陳堯咨恃技而矜、狂傲驕橫的性格特征;“惟手熟爾”表現賣油翁技藝高超、為人謙遜的性格特征。
這一教學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從整體上把握文意,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2.領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任何一篇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思想性是語文的固有屬性。”在學習分析人物性格、整體把握課文之后,便引導學生自己去鉆研課文、自己去體會分析文章的思想意義。啟發學生:“你認為陳堯咨和和賣油翁誰做的對?請你說說你的理由。”這樣,把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通過討論,學生會很自然的領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機統一起來,落實了新大綱中“注重知識、能力、情意之間聯系”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在語文訓練中。
3.深入理解中心,擴展思想內涵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語文,更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包括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更易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對新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在領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啟發學生:“還有哪些事例能說明熟能生巧這一道理?”這一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鄭板橋的竹子畫得風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畫竹的基礎上取得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茅盾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紅樓夢》。”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鄧亞萍在奧運會上獲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艱苦訓練的結果。”學生的紛紛發言,會大大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時口頭表達能力得到訓練,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現新大綱中“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指導思想。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探究問題的能力。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師激疑:“《賣油翁》這個故事本身還包含了哪些道理?”這是一道開放性思考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見解,試歸納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專長,也不應恃技驕傲;②一切技藝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藝要靠反復的訓練、頑強的毅力;④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等。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應給予肯定,不必拘泥,以開闊學生的思路。這種由淺入深的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有利于激勵和引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4.比較閱讀,強化教學目標
錢夢龍老師曾提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蘊含在語文教材里。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應貫穿到語文訓練中。
為強化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下面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做。
閱讀下面一段話,并和《賣油翁》比較,完成練習。
山西稷山骨髓炎醫院院長楊文水,是一位來自田野鄉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殘疾、只剩下一個小手指的農村醫生。為使殘疾的左手僅剩的一個小手指發揮五個手指的作用,楊文水開始苦練“一指功”。為練習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著一桶水來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為了練習小手指的靈活性,他用小手指撿大頭針,直練到能用一個手指靈巧地撿起地上的針和線,終于達到了使這個殘剩的手指能熟練的配合右手進行手術。
(1)楊文水的事跡說明了什么?
(2)楊文水苦練“一指功”和賣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異同?
(3)讀了《賣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獲?試寫下來,字數不限。
以上三道題,既有口頭練習,又有動筆寫的練習。并且各有側重:
第(1)題注重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文意。
第(2)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等方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3)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比較閱讀訓練,會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本文思想意義的理解,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進行語文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說課稿初中】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初中05-15
初中語文的說課稿04-19
初中語文的說課稿[薦]06-18
初中語文說課稿06-10
初中語文春說課稿10-04
初中語文《狼》說課稿12-25
初中語文《老王》說課稿12-25
語文說課稿初中4篇04-02
精選語文說課稿初中四篇06-01
初中語文《愛蓮說》說課稿(精品)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