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語文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單元《故都的秋》這一教讀課文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讀本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平時定要注意導讀。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雖然身在異鄉,但情系北平。本文題目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憶,而是動情帶淚的思念、眷戀。他描繪的是一幅故都俗畫,抒發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閑雅而熱烈的情懷。本文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說愛,不說想念,但處處都在說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和之前我們已經學過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鑒于以上兩點,我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的:
A、知識目標:
①美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情感的。
②比較學習《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鑒賞三篇文章的異同處 。
B、 能力目標: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C、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感情,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鄉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A、教學難點:知識目標①②,在把握原文脈絡的基礎上回憶舊知識,重新賞析鑒別《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異同是本文的難點。
B、教學重點: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說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賞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據教育心理學的量力行原則,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詠法: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那種細致而深沉的“愛”。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
(3)比較法:比較閱讀三篇文章。
三、說學法:
通過《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學習,學生對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學法上要求他們先美讀欣賞,后鑒讀區別,再研讀創新。
美讀欣賞:是用來把握和領會作者感情的。
鑒讀區別:是在比較的前提下閱讀課文,尋找不同之處。
研讀創新: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新訓練。
四、說教學過程: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來自 中學的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梁專家茅以生這樣風趣地解釋“橋”,今天,我說課的標題就是《中國石拱橋》。我的說課有七個內容:說教材分析、說教育教學思想、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步驟、說板書設計、說教學評價。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
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了解中國橋梁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征。
2、能力目標:①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征,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了解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啟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于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于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著,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后,并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須。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征。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后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于學生了解文意。
了解說明對象。培養學生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后,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并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后,給出標準答案,并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技巧。這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說明文順序的定義,初步了解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再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因為給課文分段是學生已經熟練掌握的閱讀能力,通過分段來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教師最后要明確,課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時間、結構特征的順序來分別介紹這兩座橋的,所以是邏輯順序。
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這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問題,學生朗讀句子,思考、體會,同樣是小組之間交流,組長整理討論結果,并作出回答,教師進行引導,并給出答案,作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有準確、嚴密的特點。因此我們學習說明文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準確”二字。再讓學生找語言準確、嚴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評價,并指導和給予建議。及時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體驗到主動學習中求知的滿足感、成功的歡樂感和學習的愉悅感,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積極主動,達到教學目標。
簡單介紹說明方法。本文是新課程改革以后,初中階段的第一篇說明文,所以還不必向學生過多的講解說明方法,只要向學生簡單介紹,使他們有所認識就行。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課后練習,鞏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后完成以下兩個活動設計一、寫作活動設計。1、你一定熱愛自己的家鄉,選擇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明。教師提示:要求寫成說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關建筑物的故事、對建筑物的感情抒發上多費筆墨,語言應準確、簡明。2、請以“我家鄉的橋”為題,寫兩篇不同體裁的文章:一篇寫成記敘文,一篇寫成說明文。二、實踐活動設計1、設想未來的橋是什么樣子的,畫出來,先分組交流,然后每組推選一位代表面向全班匯報。教師提示:對未來的設想是建立在對目前的橋存在不足與缺陷的認識基礎上的,所以先討論現在的各種類型、各種用途的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再暢想未來的橋是什么樣子。2、課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橋資料,然后從不同角度(如結構、功能、建筑材料等)對它們進行分類,并選擇一些有特色的橋給它們建立小檔案。教師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筑物的圖片和資料,或者在課件網頁里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便于學生課后查閱。教學目標是否得到落實,教學過程能否體現目標,都需要教師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及時的進行課外拓展訓練,可以很好的反饋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和效果。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七、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四個教學目標指引著教師教的活動,也指引著學生學的活動。學生正確掌握了詩歌的思想內容,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并能適當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手段進行文學創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調整。
總結一下,本課教學有一下特點:
1、全新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愉快教學,能力提高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不愛朗讀,通過學習,培養他們對美文的閱讀和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和山水有關的美文,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提升對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標:精神感染,培養興趣,閱讀、朗讀優美文本的興趣;初步領悟這一類詩的共性,提高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
(研究性)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課前準備:課件;必要的準備:朗誦音頻、相關圖片。
二、教法
比較朗讀,比較鑒賞,先學后教,練習鞏固;重學輕教,重引導啟發輕注入說教。本文是經典的朗誦篇目,也是現代詩歌的重要代表,朗誦必不可少,提升朗誦的教學作用也是有用的嘗試。
三、學法
聆聽模仿名家朗讀,比較領悟后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詩歌的特點,讀出作者的匠心。引發聯想與想象,通過合作交流,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由學生熟悉的《沙楊娜拉》引入對作者及其詩作主要風格的了解。
2、課件展示:介紹學習目標,簡單的提示寫作的背景,簡單地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新月派、格律詩)。簡單地了解徐志摩和劍橋的源源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里蘊蓄的情感;文學常識對本課的學習來說并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詩發展史是有這重要的一個團體及他們倡導的主要寫作手法也是為后面學生自己領悟詩歌特點做知識儲備。計劃時間2分鐘。
3、聽名家朗誦,比較鑒別,說出自己的看法;結合剛才的范讀模仿朗讀文本。這一環節我為學生選擇了三種不同版本的朗誦,分別是徐濤、黃磊、丁建華的作品,三種不同的風格,應該可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喜好,并且為他們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據。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自己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完成認知目標。計劃時間10分鐘。
4、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解決教學重點。主要由學生通過朗讀思考發現本詩的迷人之處,教師點撥主要從詩情和“三美”方向引導。文學作品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或情感的,特別是詩歌。學生根據朗讀產生的感悟,在課堂上交流,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充當詩歌的評論者和質疑者,引導學生發現美并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學生的合作交流欲望。同時,通過點撥加深學生對詩情的感悟,提高學生朗誦的質量。這首詩并不難懂,詩人抒發的情感以及詩歌講求的“三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體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來。對學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標準,通過引導、點撥達成能力目標。計劃用時10分鐘。
5、再讀文本,完成教學難點,達成情感目標。這一段學習角度從詩歌畫面美入手,抓住色彩來鑒賞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根據前一時段的深入研究,學生完成這一項任務就比較容易了,通過學生對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們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計劃用時8分鐘。
6、學案練習計劃8分鐘,字詞等基礎知識落實;設計與文本相關的鑒賞練習,驗證本堂課的學習效果,插漏補缺。
7、課后小結,播放學生最喜歡的一個朗誦范本,學生一起和著范讀背誦全詩。作業:從本文中任選文段改寫成散文。計劃用時2分鐘。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說課稿04-18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06-24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08-06
高中語文《項鏈》說課稿12-21
高中語文《師說》說課稿12-25
高中語文《項鏈》說課稿06-17
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10-08
高中語文說課稿優秀09-25
高中語文說課稿[精品]04-20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