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圖文混排》,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遵循教學規律、滲透課改精神、實現有效教學、突出學科特色并結合我們學校所倡導的“三步一環”教學模式進行研究,,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 《圖文混排》是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術基礎》第四章第2節的內容,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WORD文字處理已有了基本的認識。但在文檔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方面還有欠缺,還需要想辦法增強文檔版面的美感。而圖文混排更好的體現了版面設計功能,是WORD軟件排版各種功能的綜合運用,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學完本節內容后,學生將能夠制作出一份圖文并茂的電子作品。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特點,考慮到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是:
(1)知識方面:了解圖片的插入方法和屬性設置。
(2)能力方面:能夠熟練運用圖片設計版面,表達主題;并對圖文混排的作品及其制作過程進行評價。
(3)情感方面:通過圖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軟件強大功能,激發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和積極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目標,我認為圖形對象的插入與設置是關鍵,所以設為本節課的重點,基于課前和學生進行的交流和對他們的觀察,我把圖文混排在版面設計中的靈活運用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 教法學法
教法上:重點部分利用演示示范,組織討論,結合學科所具有的操作性特點,精心選擇任務,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學法上: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自我學習,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而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則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本課學生將親歷制作過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結合組間合作互助,學有余力的幫助困難的學生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學過程:
為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的教學過程有這樣幾個環節:
(一)情景導入(大約5分鐘)
結合學校板報評比活動請學生對黑板報進行討論。再展示一篇文本文檔,和一組相關圖片。文字能夠描述事務,圖片能形象的反映事務,如果能將圖片與文字有機結合,并對某些文字或圖片進行特定設置,將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從而引出課題——圖文混排。
此時學生對剛剛討論的話題很感興趣,我再展示去年全國電腦制作活動中部分學生獲獎作品,激勵他們親自嘗試如何用WORD來制作美觀實用的電子作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接受任務,也順利的切入本課的第二個環節也是本課的重點部分。
(二)講授新知(約10分鐘)
對于圖片的插入,我先利用多媒體廣播系統演示具體操作步驟,并有意識地介紹幾種可能出現的操作錯誤,然后啟發學生打開并使用圖片工具欄,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圖形環繞方式的設置。
(三)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約20分鐘)
給學生提供課前準備的素材,明確本次任務主題“弘揚民族文化”小報設計,讓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通過組內合作探究、相互協助的方式來學習圖文混排的各種設置。并讓完成較好的同學講解演示以加深學生印象以此突破本節難點。教師則充當引領者和協作者的角色。
(四)作品展評,(約5分鐘)
讓學生對作品進行組內互評并填寫學生評價表。通過作品的交流評價,既發揮了學生的長處,又激發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美感,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創造性。
我從學生中挑選幾幅不同層次的作品進行展示,肯定學生的創作成果,提出希望,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作的快樂。
(五)歸納總結、知識拓展(大約5分鐘)
先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感受和收獲,完成學案,老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并對學案中的知識拓展環節給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學生課后搜集素材設計版面完成制作關于甲流知識的小報。
四、板書設計
借用PPT課件進行本課內容板書,強化圖文混排的重點步驟和注意事項,通過文字圖表的布局給學生以知識和美感。
以上是我本次說課的內容,謝謝。
趙良廳校長解釋說:“三步一環”課堂教學模式由“認知教材———重點、難點突破———檢測、總結”這三個步驟組成,即把教室的教師一“講”改為學生三“動”的課堂活動方式,三步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給學生以自主、創意、樂趣和成就感,有助于減少厭學情緒,使課堂充滿活力。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 篇2
一、說本節課在本章內容中的地位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建立按鈕交互》是高一信息科技學科第四章(多媒體作品制作)第七節的內容。本節課我想從二期課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出發,嘗試引入啟發式和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通過“啟發思考、演示示例→引入課題→共同分析→任務驅動→啟發思考總結→深入學習”這樣一個活動過程使學生掌握按鈕交互的建立及反饋分支流向的的設置、學會構思和設計交互結構,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協作意識。在此之前,學生所設計的Authorware程序都是一種順序執行的程序,學生感受到程序在執行過程中人不能參與程序的運行,自由選擇其中的某一部分內容。這節課就讓學生學習為作品建立一個友好、合理的人機對話界面,通過按鈕實現交互。Authorware為用戶提供了很多種交互方式,按鈕交互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對于讓學生掌握如何設計和建立交互結構以及輕松地學好后面幾節交互內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按鈕交互的建立及反饋分支流向的設置和引導學生構思和設計交互結構。由于一下從前面的順序結構過渡到這節課的交互結構,絕大部分學生會不知如何下手、從哪幾個方面去考慮,因此引導學生構思和設計交互結構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這節課的教學方法我打算主要以問題啟發和任務驅動為主,因為對于這節課問題啟發更容易使學生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感到現有知識還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比較輕松地引出本節課的課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某一個任務情景當中較輕松地接受和消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附帶觀察比較、講練結合、學生自主探索的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使學生了解、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由于信息科技學科知識的更新遠高于其他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本節課主要通過觀察示例和分析示例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一般方法,以及碰到問題多用“幫助菜單”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說教學手段及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選擇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需要多媒體教學軟件和教師自制的課件,便于師生互動、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直觀。整個教學過程從二期課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出發,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老師以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在與學生共同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傳授和方法指導。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探索新知識、深入學習和課堂總結。
①.在“復習提問”這個環節中,我期望通過如下兩個問題來達到復習
鞏固、啟發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自然引入新課作鋪墊的教學效果。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前幾節課所設計的Authorware程序在運行過程中我們能不能隨意選擇其中某一部分自己想要看的內容?”第二個問題是“前面我們所設計的Authorware程序在運行過程中對于它的程序結構你有何體會或感受?”這兩個問題是循序漸進的,次序不能顛倒。
②.在提出上述問題,引出話題之后,再讓學生觀察兩個內容相同結構
不同(課件1是順序結構,課件2是按鈕交互結構)的課件,讓學生觀察哪個課件更好,好在哪里,從而使學生總結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接下來進入“探索新知識”這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充分體現學
生的主體地位。我打算通過“共同分析→(任務驅動)學生嘗試制作→演示學生作品進行點評→啟發學生思考總結”這樣一個活動過程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協作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共同分析是啟發學生一起來分析課件2的程序結構,使學生初步了解按鈕交互的結構流程;接下來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制作一個流行歌曲點歌臺,使學生在完成一個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地學習如何建立按鈕交互,在學生嘗試制作過程中對于個別問題老師采取單獨指導的方式,對于共性問題老師選擇1—2名學生的作品進行演示點評,啟發學生共同解決,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老師只對所有學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作適當的'講解和演示,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然后在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制作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總結設計一個交互結構應注意哪幾個要素,老師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作適當的演示補充,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采用這樣的突破方法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④.在“深入學習”這個環節當中,我打算安排“嵌套的按鈕交互”這
個教學內容,這個內容在教學大綱中沒有要求。我想在絕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如何建立按鈕交互和設計交互結構的基礎上,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作為課后的思考。
⑤.“課堂總結”這個環節,我打算采用提出一個小任務,讓學生思考
如何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以上就是我對在二期課改背景下的中學信息科技學科的淺薄理解和本節課的設計構思。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課題:圖形圖像文件的瀏覽
○說: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圖形圖象的瀏覽,選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信息技術》第二冊的第七章《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加工》的第六節。由于這是高中信息技術第二冊,也就是在新課標中提到的高二學生學習的選修課內容,其本身就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臺,也就是說必修課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學生興趣與個性的發揮。而對于其中選修的本冊多媒體知識內容,新課標要求本知識塊的目標就是要求學生認識到多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并學會對多媒體信息進行正確合理地選擇和采集,加工以及整理制作,了解其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特別對于這一大章《多媒體信息采集與加工》的內容提出三個明確目標:1、了解常見的多媒體信息如聲音,圖形圖象,視頻動畫等的類型、格式及其存儲等;2、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對信息進行采集,了解其基本原理;3、能根據信息的呈現需求,選擇適當工具和方法,對多媒體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鑒于以上總目標,在前面幾次課中,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多媒體的基本知識及幾種具體的多媒體素材即聲音與視頻的基本使用與處理。這次課我就要帶領學生一起使用看圖軟件ACDSee來實現圖形圖像文件的瀏覽及圖形圖像文件格式的轉換。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a.使學生初步了解圖片瀏覽軟件ACDSee的程序界面結構;
b.使學生能用ACDSee軟件瀏覽圖形圖像文件;
c.使學生能用ACDSee軟件轉換圖形圖像文件的格式;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b.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探討能力;
c.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3.情感目標
a.增強學生祖國河山的熱愛
b.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加強學生學會用多媒體信息表達思想的意識。
○說:由于前面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這章的目標主要是根據信息的呈現需求,用適當的工具采集加工信息,本次課就是建立在多媒體信息處理工具——看圖軟件ACDSee的基礎上的,因而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及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對ACDSee程序界面的結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學生在今后學習的網頁制作及多媒體作品的制作等內容時,(即在有信息呈現需求時)要使用大量的圖片,對圖片的選擇和加工這就是這次課要實現的另外兩個知識目標:用ACDSee軟件瀏覽圖形圖像文件及轉換圖形圖像文件的格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以以上兩個知識目標為主線,把第一個知識目標融進后兩個知識目標中去體現。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自我實踐與探索,鞏固知識的同時,提倡學生主動去發現ACDSee軟件的一些其它功能,達到這節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探討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在這節課中,我通過呈現給學生若干幅大家熟悉的祖國風景名勝圖,并讓學生踴躍識圖交流對風景名勝的了解,在大家一起感受祖國風光的同時,激起學生瀏覽圖片的欲望,從而推進教學計劃,學生在認知與興趣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本次課的'知識目標,同時在自我探索中有所創新,從而形成對信息技術課,以及對更多地了解祖國名勝,感受祖國風情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用ACDSee瀏覽圖形圖像文件。
○說:基于上述的新課標以及教材的要求,我歸納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其中教學重點是:用ACDSee瀏覽圖形圖像文件。這是以后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學難點:
用ACDSee轉換文件格式。
○說:圖形圖象文件的格式有多種多樣,較復雜,怎樣在適合自己的情景中運用不同的文件格式,為什么要根據需要進行格式轉換,是學生不易弄清楚的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情景導學法與演示法、任務驅動法
○說:教學法中指出,教學要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字,我認為不僅僅可以理解成學生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特征和要求的教材內容,即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那么在本次課中,為了比較好的讓學生掌握好本次課的兩個不同特征與要求內容,我分別采取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情景導學法與演示法以及任務驅動法。其中,情景導學法是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演示法為學生學習理請思路,任務驅動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樂趣中愉快地學習,并很好地掌握知識。
教學環境:
多媒體電子網絡教室
○說:這次課的具體實現我是將學生帶在我校的多媒體電子網絡教室,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來進行的。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比較方便地對學生進行主導,也能非常好地讓學生及時參與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自主實踐與自主探索
我認為,學法是針對學生學習的方法而言的,首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本次課的學生已經是高二年級,通過高一年段必修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經驗,同時也養成了一定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探索思維習慣,但這種思維習慣是信息技術課對學生長期要求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一再強調了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本次課仍舊提倡學生用自主實踐探索的方法去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一)、用ACDSee瀏覽圖形圖像文件(情景導學法)
教師的定位上:
(2)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06-22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優秀02-10
高中信息與信息技術說課稿02-06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八篇02-19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五篇04-02
【精選】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四篇03-19
【經典】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20篇11-07
(經典)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15篇06-22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15篇)10-14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15篇(精)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