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抓住課文要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用富有京味而又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胡同文化的內涵,最后,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正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在對《胡同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于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覺。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胡同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致的.特點。
3.教學重難點
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二、講教法
1.課文
1)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優美的語言要用聲音來品讀才有味道,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它的妙處。
3)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2.課時安排:1課時
3.布置預習:
1)什么是胡同文化?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點?
3)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4)作者對胡同有著怎么樣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由歌曲《故鄉是北京》引入,讓學生感受一下濃濃的北京風味,由現實生活中走進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 由“什么是胡同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 “胡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靜啊”
(3) “胡同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3.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腌蘿卜,較好。小醬蘿卜,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于滿足?為什么?經過討論,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細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
5.第四步:小結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中國古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誦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鑒賞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 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3、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主要指導學生用“四讀法”(速讀、誦讀、品讀、研讀)并結合適度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們共同體會《陳情表》中的“孝”
陳情表 (板書)
2、解釋題目所涉及內容并引出作者和寫作背景
陳:陳述。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是誰陳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晉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陳情?
此處可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而定,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陳什么情、如何陳情。引入課文內容
4、范讀正音
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
6、學習過程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強調字音),梳理結構簡單賞析(板書內容)。二是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三是鞏固詞句、通假字、文言實詞。
7、課堂小結:
《陳情表》這篇文章,它的動人之處也就在于李密將孝道表達地情真意切。從小撫養自己的祖母已到風燭殘年,“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正需要自己養老送終;李密再三強調:“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忠孝兩全的解決辦法,還作了“生當隕首,死當給草”的保證,晉武帝終于被李密的苦情、親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動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同學能將這一美德發揚光大,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8、作業布置:
鞏固本文所學內容。
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實與理想沖撞下的苦悶與憂郁。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后,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借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鑒賞詩歌。
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復雜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說學法
關于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搜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于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郁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詩人”。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新課表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閱讀來指出情感與節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濕而凄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鑒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了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為什么喜歡逢著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并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郁惆悵的優美詩歌。
布置作業: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并選擇喜歡的章節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課文分析:《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唐宋散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理解課文所總結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了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積累文言文知識。
《游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教學本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講授記游山的部分,第二課時是講授發議論的部分,我的說課內容是針對第二課時來說的,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是領悟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二)學情分析:《語文教學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文本中詞語的活用,了解文言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事必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說教法
《游褒禪山記》是一首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難把握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串講翻譯法”和“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三、說學法
我將結合作者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等寫作手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誦讀、齊讀、品味,力爭能通過這三方面使學生領會作者所闡發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養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南朝劉勰說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山水之樂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給我們諸多的聯想與點滴的感慨,你們也會有這樣的體驗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鑒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于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學習的什么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注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后,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鑒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后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布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說課稿04-18
高中語文《項鏈》說課稿12-21
高中語文《師說》說課稿12-25
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10-08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06-24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08-06
高中語文說課稿07-27
高中語文《將進酒》說課稿01-12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06-07
高中語文《想北平》說課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