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養老金并軌若干問題分析
2016年全國各省相繼頒布對養老金進行改革,實行養老金并軌,養老金并軌是不是真的好呢?有沒有存在什么問題呢?下面小編為你詳細的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在今天,國家人口十三億,人人向往公務員的形勢下盡快實現并軌改革意義重大。
二、雙軌制,雙份制的弊端日漸暴露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制度實行的是“雙軌制”,同時又在“雙軌制”的影響下又產生了“雙份制”,即部分大型壟斷行業為了向公務員的退休金標準看齊或超過,對本行業退休職工除了在社保局領取一份養老金外,還在本行業內部再領取一份,這就叫“雙份制”。有的行業每月發幾百元,有的行業每月發幾千元(趕上或超過公務員的退休金)。可是,大量的競爭行業的退休職工只能享受到社保局的那唯一的一份微薄的養老金,這些人對公務員的退休金是無限向往,對壟斷行業的 “雙份制”更是仰望興嘆!他們實在無奈,只能把怒氣發泄在罵大街上,對將來的命運有可能寄托在算命先生上。 更有甚者:有的行業實行的“雙份制”,確是一個“捄高不捄低”的反常規行為,對已經形成社會矛盾不是去緩解,而是火上澆油激化矛盾,唯恐天下不夠亂。比如:中國某某集團公司,實行的“雙份制”只是對2006年以后退休的高養老金人員每月發放450元,而對2006年以前退休的低養老金人員卻一分錢不發!
近幾年來,國家對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雖然進行過多次調整,但是,企業退休職工鑼鼓喧天的調七次,卻比不上事業退休人員靜悄悄的調一次。
由此可見,現行的養老金制度實在有點亂,國家對此應該改革了!
三、資源共有福祉共享
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源屬于全體人民所有。國家公務員是社會資源的管理者,而非公務員則是社會資源的使用經營者,無論是管理者還是使用者都屬擁有者,都應同樣享受社會資源給大家帶來的福祉。當人們一旦進入養老期,都處在不干活了、不工作了的休閑養老的相同狀態,就不應該存在不公平的多等級的養老階層。
四、現行的養老金制度是一個不公平不和諧的制度,已經走到盡頭。
舉真實例子說明如下:
例一:有兩個大學生,是同班同學,畢業后兩人一起分配到公路交通系統工作,一個在公路養護道班、一個在公路工程局,由于政府行為,把道班劃為事業單位,把工程局劃為企業單位,這兩同學是同專業、同學歷、同職稱、同年齡、同年退休,現在,在道班工作的這個同學每月養老金是4000多元,而在公路局工作的這個同學的養老金每月只有2000多元。
例二、有兩個同時退休的普通工人,原都在國有企業工作,其中一個屬壟斷行業,另一個在競爭行業。在2011年兩人同時退休,在壟斷行業工作的退休金每月6900元,而在競爭行業工作的退休金每月只有1800元。
五、現行養老金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現行養老金制度,名之曰:社會統籌。既然是社會統籌,就應該包括公務員與非公務員在內的統一的一個制度──社會統籌制度。 2、現行養老金管理只是在企業職工工資額中提取,待退休后逐月還給本人,這是“先存后取”之辦法,而公務員的退休養老金都是“不存高取”的制度。這就是今天的“雙軌制”──沒有實現社會統籌。
3、現行養老金收支缺口將會越來越大,道路越來越窄。 分析一:早在十幾年前,企業為了追求效益,以企業要改制的名義把矛頭對準職工,大搞提前退休減員增效,把負擔推向社會,以此來實現企業領導者們的年薪高薪制。例如:某一國企,在1998年下半年,國務院下發了國發(1998)28號文件“關于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該廠趁此機會,把廠內100多名提前5年內退的職工的檔案,進行偽造假檔案后移交給省勞社廳,該通知明確指出:“不能搞提前退休”,但該廠公然違令,移交時采取造假行騙之手段,一次性給屬地行政機關造成直接損失約3000多萬元。此現象全國累計應有多少?當時國務院可能發覺,就立即在次年初發出糾正通知:勞社部(1999)8號文件“關于制止和糾正違法辦理職工提前退休問題的通知”,該廠接到通知后,都扣壓至今拒不執行。像這種拒不執行該通知的企業全國還有多少?損失有多大?值得注意:今天的央企,對國務院的文件都可以拒不執行,那么,今天的黨中央能否管住他們嗎?
分析二:現行企業的管理模式使養老金收支走向困局。我們都清楚:現在有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壟斷型企業,實行管理層與作業層相分離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說公司的產品在形成的過程中,自身不干活或少干活,實行層層分包制。一個有資質的公司,往往是資質越高,固定工相對越少,“空殼”就越大,而層層分包者,卻是沒有資質的民間群體,人數眾多。因此就形成了公司總產值很高,而工資總額很低的不相稱不成比例的現象。另外這些企業一直處于只退不招,或者多退少招,或者要招也只招臨時工(工資最低,許多是通過勞務派遣公司派遣的,形成用者與被用者之間沒有直接合同關系,如果說這種派遣公司是合法的,那么國務院設置的人力資源部就是多余的)。再則:由于政府對企業實行工資總額包干制,因此企業領導者們首先在工資總額中扣除他們的年薪制幾十萬或幾百萬后,其他工人的月工資也只能分到1000多元到2000元左右。所以照此發展下去,若干年后養老金的征收就趨向“0”了。
分析三:大量的私有企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都逃避了養老金交納的社會責任,后來在形勢逼迫下,勉強按最低標準交納,這對廣大辛勤打工者是不公平的。
4、現行的“多交多拿”制度是一個“繼續多吃多占”的制度,因為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中,明顯存在著壟斷與競爭的不公平的問題,壟斷行業憑借優勢,不需要參加競爭就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壟斷行業的工資收入要比其他行業的工資收入要高幾倍或十幾倍。而企業的領導層與普通員工之間的收入差別就更大了。很顯然,在利益分配中誰在“多吃多占”?由于“多吃者”要多交,退休后“多交者”又要“多拿”。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是主張:退休前已經“多吃多占”者,退休后還理所應當繼續“多吃多占”!?
六、怎樣“并軌”改革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的原因,我們可以進行以下幾項工作:
1、首先清查歷史違法行為,挽回一部分損失。 2、改革養老金征收辦法:把現行的從企業工資總額中提取改為從企業的經營總產值中提取,以稅收的形式征收社會養老金上交財政,再由財政調撥給社保局實施發放。此辦法具有以下優點:
①、體現了社會的更加公平,以占用社會資源的多少按比例來分攤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大小,這就更為合理了。
②、較好的堵塞了相關的各種漏洞和違法投機行為,從而來保證養老金的收支平衡或富余儲備,確保社會統籌的良好運轉。
③、此辦法與企業的職工人數多少,工資高低無關,這就一方面減輕了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負擔,調動了企業用工的積極性,促進就業,另一方面,相對增加了企業職工的實際收入。同時也就自然的實現了與公務員的養老金的征收并軌。
④、此辦法尤其對私有企業進行了較好制約。因為一大批私企,占用了相當的社會資源,就應該按此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實現社會的更加公平合理。 3、改革養老金發放制度:
由于退休養老都處在共同狀態下生活,因此應實施“共同代有差別”的發放制度,也就說先確定一個共同的基準值,在此基礎上進行有差別的加減調整。以基準為主差別為輔的放發原則(基準值可隨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逐年調整)。
七、 養老基金的計算依據
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職工退休后,按職工在職期間每月(或年)的繳費工資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繳費指數),再考慮到退休前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等因素,從社會統籌賬戶中撥出資金(基礎養老金),加上個人工資賬戶中一定比例的資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作為退休后每個月的養老金 w:
式中的 ci表示為退休前 i 年的平均工資,xi表示為退休前 i 年的繳費工資,a 表示為繳費年限,n (其中n=12 m)表示為企業和職工實際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月數合計.根據式(1)的計算方法,可知影響養老金的各項因素有企業退休職工前的社會平均工資、職工在職的繳費工資及年限、繳費指數、退休年齡、繳費利率和預定利率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2、 阻滯增長模型(Logisitic 模型)的建立
根據廣東省 1978-2012 年的年平均工資, 可得廣東省每年工資增長率關于時間的分布情況主要是工資增長率總體隨著工資的增長而逐漸增加.由于社會資源的限制,當工資增長到一定數量時,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物價水平、環境等因素的阻滯作用,工資增長率隨著工資的增長而下降,然而工資仍會達到一個最大值.這看成是阻滯的作用,阻滯增長模型是通過運用分離變量法可求解,即:
式(3)左端可以根據廣東省年平均工資的數據用數值微分算出,右端對參數 g,u 是線性的,利用 1978 年至 2012 年的數據,利用 matlab 軟件進行最小二乘擬合,得到 g=0.156 3,cm=13 050,則(2)式可化簡為
利用(4)式計算廣東省年平均工資,將計算結果與實際數據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得模型求解出的各年度工資與實際工資基本互相吻合,從而可以認定本文假設的模型是理想的.
3、 基金缺口情況分析
根據養老金的基礎理論及廣東省職工工資的預測, 現以 2000 年為第一年, 再分別以 55 歲、60 歲、65歲為退休年齡,可得到 75 歲所領取的養老金的總額分別為 362 240 元、361 793 元、323 670 元.
根據 a 歲退休所上繳的養老金的總額和到 75 歲的發放養老金的總額進行比較, 則具體基金缺口情況如圖 1,其中 a 取 55,60,65.
由圖 1 可以知道,退休年齡越高所繳納的養老保險基金就越多,但是所領取的養老保險的總金額就越少.
通過比較可知,55 歲退休就會出現基金缺口,即繳費總額比所領取的養老金總金額要少,此時會給社會帶來經濟上的壓力.又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人口增多,那么所領取的養老金的歲數就不是 75 歲,而是更高的年齡.那么 60 歲和 65 歲退休的職工所領取的養老金的總金額就會多于所繳養老保險的總基金,使社會的經濟更加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