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淺談中醫學養生之道

            時間:2024-08-23 10:39:41 醫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中醫學養生之道

              使身體失去健康的原因很多,終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人精力有限,應適當支配,實行三八制: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能如是正常,斷無多病之理。今因身體或經濟關系,于八小時工作時,不感興趣,或工作緊張,這八小時吃力,過于十二小時,所以心難維持,日多思慮,夜夢多驚,失眠開始,胃納不良,便秘肝旺,肺氣不宣,于是諸病引起,正氣日耗。所以要恢復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這是氣功療養法的本意。

            淺談中醫學養生之道

              血氣本來可以自然流通,卻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當排除其阻礙物,使得天然發展。而那阻礙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顛倒作祟,所以要靜坐法,先放下了身,暫停動作一小時。坐的姿勢另條說明,坐穩了,再調氣,使呼吸平勻,再次調心,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要調心,先須要識心,認識心是什么,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則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對于色,耳對于聲等等,遂啟發了一個影子,把那影子轉輾分別,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識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間一切人事進化,靠它建立。壞的方面,一切煩惱顛倒,損人不利己的種種惡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總以自覺為第一。真覺悟的人,決不貪嗔顛倒,妄作妄為,也不消極斷滅,做個冷血動物,視社會事業與我無關,歸根害了自己。又那妄心對于身體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調和血氣,益壽延年;壞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風,火克金,肺即受傷,所以心過勞的人,心虛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關于心的道理,各有其說,儒家說心正,道家說清心,宋儒要把心放在腔子里。管子內守于靜,外守于敬,孟子所謂收其放心,且問如何收法。若云以心收心,心既放去矣,又叫誰去收回。若未放去,就在眼前,又何必多此一舉。又心既收回了,試問又放在何處為妥。又心不似物,可以來去,只是個隱顯問題,究其實,不過是個幻化的影子。但放心收心制心攝心等法,都是幻心,幻上加幻,越幻越多,不是究竟。

              要識心的真相,須明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譬如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不必定分水波為二,亦不可執之為一。但愚人定分為二,智者知之為一,而究竟非一非二,又言非一非二者,仍是幻心作用,非真心也。茲假定心未動時為真心,要了了分明,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已動了,六識分別紛擾,立許多知見,是為識心,是妄心也。

              因此

              一、集起者為心,言眼與色相集而幻影起也;

              二、攀緣為心,言色本不來誘我,是我自己去攀緣而成識心也。朱子云,不為外物所誘,似歸咎于外物來誘,非通論也。

              三、懸想為心,以過去習氣,轉輾幻想,入于非非,而多巧見也。

              四、取舍為心,由個別而立,法見情見,正見邪見,乃至善見惡見,彼執取有個道理在,便是妄心,即欲舍去那妄心,也是妄心。總之有所求,即是妄,而無所求,也還是妄,以皆波也。然則如何而可。

              以上所說,還是個理,不得不明。若要實做到息心功夫,只要在空檔處參究。以人既有心,不能無念,念只可止,不能滅,前念過去了,后念未來時,有個了了分明,寂然無念的,便是那空檔處,正那個時候,非但息妄,并亦無妄可息,無心可心,亦無空檔可取。不要管他時間長短,只綿綿密密地,常常凜覺到這樣,不是無知如木石,也不是紛亂若猿猴。于靜坐時,雜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時止息,又到那空檔時,任他一萬次起滅,我只如是。亦莫作何種道理,計較是非。每日坐一小時勿間斷,坐得安定,不要歡喜,坐得心亂,也莫煩惱,久之空力自強,功效自見。

            【淺談中醫學養生之道】相關文章:

            中醫學碩士論文提綱03-29

            中醫學論文范文精選11-29

            淺議中原中醫學文化03-16

            關于中醫學的古代哲學基礎論文06-12

            對中醫學重視地理環境的探究12-07

            淺談亞當03-19

            木曰曲直與中醫學對肝膽的認識論文02-20

            淺談根本違約03-20

            淺談綠色營銷03-06

            淺談粒度計算03-06

                    <pre id="bbfd9"><del id="bbfd9"><dfn id="bbfd9"></dfn></del></pre>

                    <ruby id="bbfd9"></ruby><p id="bbfd9"><mark id="bbfd9"></mark></p>

                    <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

                      <th id="bbfd9"><form id="bbfd9"><dl id="bbfd9"></dl></form></th>

                      <p id="bbfd9"><cite id="bbfd9"></cite></p><p id="bbfd9"></p>
                      <p id="bbfd9"><cite id="bbfd9"><progress id="bbfd9"></progress></cite></p>
                      飘沙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