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聽數學老師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老師還不斷假想出一些可怕的現象,來證明不聽這句話的嚴重后果,比如衛星偏離軌道啦,飛機從天上掉下來啦,兩輛火車相撞啦,不一而足。于是,我小小的心中就覺得甚為恐怖,自然地以為計算準確便是數學的第一要務。這種嚴格的要求后來確也幫助我在數學學習中取得了相當優秀的成績,但這個成績卻并不令我自豪,因為我深知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數學考試都是老師教的模式套子,題型就那么幾種,只要你聽話又細心,天天練,月月練,成績自然不錯。說到底這像是一種傻子訓練法,練得再好也只是一個聽話的傻子。
等到我成年以后,有機會看到了西方的數學課堂,才猛然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真正理解數學這門學問。在西方的一些課堂上,我看到孩子們計算能力很差,老師卻不介意,因為老師致力于培養孩子們的數學思維力,教導孩子數為什么是數,數有什么用,想辦法讓孩子們聯系生活自己去設計數學題,將數學形成一種生活能力。說到這肯定會有人問:那計算能力差怎么辦?人家考慮問題可不是那么一根筋,想辦法發明計算器,讓計算器來為人服務就是了。你想,你算得再準,能有計算器精準嗎?把人腦變成電腦是一種悲哀,讓電腦為人腦服務才是智慧。
在監考時,我就常常聽數學老師要求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我想,那可能是我們的老師不希望孩子小小年紀就偷懶吧,殊不知我們給他們設計的題型模式、反復訓練法才是一種更大的偷懶——助長了他們思想上的懶惰。我們常常擔心計算數據“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殊不知簡單、機械的學習方法和孤立、分裂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對學習的認識所產生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才更可怕。這種“謬誤”使學生徹底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他們遠離了真正的數學精神,學到了一種幾乎無用的“僵尸數學”。一個人不會算數,只要頭腦清醒照樣可以生活;一個人只會算數,頭腦成了糨糊,恐怕就只能做當代“孔乙己”了。
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民族更是如此,傳統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為我們培養了大量的應試高手,而上文述及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則提醒我們在國際競爭和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要視野更開闊,思維要更靈活。古人言“勤學善思”,多年來,我們卻是“勤”有余,“思”不足。現在,兩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擺在眼前,孰輕孰重,值得掂量啊!
《三年級數學手抄報內容:數學精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