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福》。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祝福》是屬于前者。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沖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于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 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 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 教學重難點
1、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 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于小說并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采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 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雇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于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后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采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采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后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跡,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 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鑒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鑒賞小說的方法,然后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鑒賞本篇小說,并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說的鑒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 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采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復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 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復述,盡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
序幕: 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著眼—— 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 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 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 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 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 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么做工?為什么改嫁?為什么捐門檻?為什么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 不被承認后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總結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 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布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后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并進行排練。
(四)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專家: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收放時空,凝境顯情》。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各位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鑒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于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借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意象,成功創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說“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現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回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鑒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體會虛實之間展現的藝術張力。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于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愿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著于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復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后,“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復實踐的重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鑒賞法
圍繞一個鑒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系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鑒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一)引入新課: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說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嘆息,在觀萬物后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為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二)讀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后,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后,先就常規的鑒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后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凈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后如今春日雨后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么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的特征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三)品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后,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于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表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里,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閱讀感受。
這里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發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鑒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現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致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啟發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脫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節,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說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于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脫,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閑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里的思歸,并不是歸鄉,而是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的一種寄托。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于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后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為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的更為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于一點,而詩人卻著力于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饑鼠窺燈,曉寒侵被,戶外嘈雜,詩人細致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著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后突然跳脫,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郁結于心的情緒應該噴涌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于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為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為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為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里,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
(四)悟法,小結反饋:
借助探究環節的反復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為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了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一節課并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課以及課后的遷移閱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才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布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溫馨,“合”的美滿中卻蘊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著人的聚散離合。課后請學生試著賞析,并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說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了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蘇武傳》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仍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根據我校的學生情況,我把學習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把學習本文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手法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為本課教學重點。
二.說教法
教材雖然篇幅較長,個別字詞生僻,但人物形象飽滿,情節生動,文學性、觀賞性較強,課下注釋很詳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敢于創新,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就能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啟發式教學,2.學案式教學,為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我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采用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我安排三課時。
第一、二課時:學案式教學,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學生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
1.導入:展示年輕的蘇武手拿符節準備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蘇武歌》,引導學生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節”字。“節”既表明了他是持符節出使匈奴的大漢的使者,也是指蘇武在面對重大變故,對敵人的種種威逼利誘,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氣節。
(目的:為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采用圖片展示的方式導入新課,能迅速地讓同學們找出“節”是貫穿《蘇武傳》的一條主線,是蘇武偉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瀏覽全文,梳理情節。
《蘇武傳》是通過哪些內容展示蘇武的崇高氣節的?請同學們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總結:兩次自殺――剛烈豪壯之節,三次拒降,十九年堅守―忠貞之節。
(目的: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本,直面人物,主動參與。在研讀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進入中體驗情感,讓枯燥無味的文言文鮮活起來,讓同學們在角色品評中回歸主旨。)
3.重點探究。
引導學生分析本文運用富有個性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方式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
問題設置:
(1)引導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你認為蘇武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詳寫衛律和李陵的勸降的目的。
②蘇武自殺的原因和自殺時周圍人的反應。
③蘇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時的表現。
4.師生共同總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簡潔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反襯的手法。)
(在重點探究環節中,1.我請每個小組推選出來的同學發言――引導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來在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時,我依然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啟發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回點撥、指導。討論結束后,教師抽查討論結果,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目的:啟發思考,培養學習主動性;倡導合作,利用集體智慧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5.學生披文入情,齊讀蘇武語錄,感受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課件展示:蘇武手拿已經掉完氈毛的符節屹立于曠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蘇武年輕時手拿氈毛的形象對比呼應,讓蘇武形象更加突出,為后面小結做鋪墊。)
6.延伸探究,歸納形象。(蘇武為什么會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紀念和崇敬?)
五.說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一般學生對于文言文是不感興趣的,所以課前我給大家講述了蘇武的故事,讓學生們對蘇武這個人感興趣。根據我校的學生情況,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落實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夠掌握。
在分析蘇武形象時,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因此我把學習本文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手法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為本課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因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效果不錯。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凄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然后聽配樂示范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彌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并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并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七、說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后作業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
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 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 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么要些表,寫給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書上有注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范讀正音
為何要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于課本注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注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范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布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只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
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范。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于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說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說。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著一個丑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情感態度。小說描寫了一群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斗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的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閱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征,利用工具書識記文本的字詞并積累部分詞語,了解小說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后,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后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整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情感態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惋恨。小說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表現出來。課后,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說說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特點與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
本冊第二單元是一個詩歌單元,教材主要內容為唐詩宋詞。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是希望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我國古典詩詞的感悟、品味、以及評價、鑒賞的能力。
(二)課文特點以及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
雨霖鈴是本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兩個教讀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詞代表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雨霖鈴則是婉約詞風的杰出代表。該詞以“離情”為線索,描繪了情人之間難舍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過對這首柳詞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柳永其人及其詞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理解,掌握柳詞“虛實結合,點染相彰”的藝術手法(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此基礎上,關鍵是要提高學生解讀意象,品味語言的能力,進而提高對作品的`評價鑒賞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當然,同時也希望通過對本詞的教學,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將采用誦讀法,討論法,以及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嘗試著設計了“誦讀感知——講解品味——評價鑒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流程。結合授課對象已經是高二學生這一具體學情,再加之柳詞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不再對字詞作重點講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親臨美的現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僅讓他們參與課堂討論,而且還將把詞的下闋交給學生自己來解讀,讓他們親自體驗“細讀文本,品味語言”的樂趣。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并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08-06
高中語文說課稿04-18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06-24
高中語文《項鏈》說課稿12-21
高中語文《師說》說課稿12-25
高中語文《項鏈》說課稿06-17
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10-08
高中語文說課稿優秀09-25
高中語文說課稿[精品]04-20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06-07